按语:本文是在年9月的公益讲座讲稿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有些观点还不太成熟,尚在思考之中,还没有公开发表。

刘文菊歌册讲座海报.9

潮州歌册,简称“歌册”,是曾经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曲艺,用潮汕方言徒口演唱。歌册源于潮汕地区,向广东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汕尾市的陆丰市、海丰县和福建漳州市的东山县、诏安县、云霄县以及台湾南部、澎湖列岛等地辐射,同时传播到海外潮语地区。潮州歌册是非遗项目。年源于潮州歌册的福建东山歌册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潮州歌册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潮州歌册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属“曲艺”项)。

歌册是传统潮汕女性学习、生活、娱乐、休闲的精神乐园,成为女性化的潮汕民间文化形态,因而被称为“潮汕妇女的百科全书”“潮汕女子文化”“潮汕女书”“潮语区女性文学”“闺中文学”等。20世纪90年代已有不少研究者从女性的视角研究歌册,如,陈觅、郭华、余亦文、林长华、时之、庄群、陆小玲、刘文菊等。歌册是独特的女性文化景观,对潮汕女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婚恋观、性别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女性与歌册有着天然的联系,她们是歌册传承的主体,与歌册的兴衰发展密切相连。

一、关于潮州歌册的基本介绍

1.什么是潮州歌册

谭正璧、谭寻在《木鱼歌、潮州歌叙录》[②]一书中写到:

“潮州歌”有时候也叫“潮州歌文”,也有人称为“潮州俗曲”。它既是流行于广东省旧潮州府属及附近地区,而且使用潮州语言书写的富于区域性的民间叙事长歌,称之为“潮州歌”或“潮州歌文”,或“潮州俗曲”。它的文体原是一种长篇叙事歌,也可称为诗体小说。

薛汕在《书曲散记》[③]一书中写到:

为什么叫做“歌册”?“歌册”就是唱歌本子,顾名思义是不能标志出曲种的内容与形式的,因此有人主张采用歌册中的行文,即称作“歌文”以定名称。可是这在潮州却不能随俗,不是一听就懂。也有主张称作“潮州歌”或“潮州俗曲”的,则又容易与潮州歌谣和潮音唱曲混淆,都不如称为潮州歌册,一听了然。

民间收藏的古板歌册《六奇阵》

2.潮州歌册的作者是谁

谭正璧、谭寻认为[④],潮州歌的绝大多数都是不见署有作者姓名的,而且也不容易考证它的写作年代。他们根据歌文中带有提示性的文词来判断作者,诸如:①柯眄庭。也作柯丐庭,自号凤城逸士,潮州府城人,生平不详,可能是位书贾雇佣的造歌人。他是目前所知写潮州歌册最多的人,如《八宝金钟》《柳世清》《刘备招亲》等。②陈某某。只知姓陈不知名谁,也是一位书贾雇佣的编辑人,有《李旦仔》等。③周文元。清末光绪时人,有《纸容记》等。薛汕认为,潮州歌册的作者,与其它的民间读物一样,无名作者众多,能知道的作者,不外两三人,或三四人而已。但是究竟是哪些人呢?落第的秀才,失意的文人或自称风流的骚客,还有账房先生、戏老爹(即潮剧的导演)等。他补充了两位作者:④洪舜,潮安人,是“戏老爹”,写有《刘龙图》等。⑤余书伯,是记账先生,也编写歌册。肖少宋在博士论文《潮州歌册研究》中推测“柯眄庭”三字来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因此,其身份似是当时因不得志而归隐的知识分子,常以陶潜自许。[⑤]他也做了补充:⑥乳成。生平不详,有《双白燕》等。⑦才加,福建汀州城人,有《玉沙》等。

3.潮州歌册的题材有哪些

谭正璧、谭寻认为[⑥],潮州歌中故事的产生和来源与其它说唱文学作品一样,不外乎是:①出于作者自己的构思;②采自民间来的传闻;③改编通行的戏剧和小说,诸如,杂剧、传奇、话本、章回小说;④和其它说唱文学相互袭用,诸如,弹词、鼓词、宝卷、木鱼歌。肖少宋将潮州歌册的题材分为十种类型:英雄传奇、爱情婚姻、宫廷斗争、女性传奇、节女孝妇、家庭纠纷、审断公案、佛经修行、时事政局和神仙精怪。例如:《万花楼》《苏六娘》《竹钗记》《秦凤兰》《秦雪梅》《双如意》《潮阳案》《度三娘》《新中华》《刘龙图》。《剑桥中国文学史》认为:与其它形式的说唱文学一样,潮州歌册的题材大多来自白话小说、戏剧、宝卷和弹词。[⑦]《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潮州歌册卷》(全七十册)[⑧],共收潮州歌册余种,一千四百余卷。

4.潮州歌册的格式和演唱特点是什么

潮州歌册又名“七字歌”。薛汕认为[⑨],歌册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成一组,每组押韵,连续同韵,也可以转韵,都是潮州的口头韵,浅白,顺口,多用平声。也少数偶有出现而插上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三三四句或三七字句,押韵又转用仄声,以示分别。朗读潮州歌册,无须乐器,不在什么书场,也不由专业艺人唱出,都是人民自己,以家庭妇女为多,唱歌册的场所,只要稍有宽裕的地方,就可以举行。从闺房、庭院、大厅到祠堂,即使在绣花、织苎等劳动的空隙之处,或在纳凉的大树下以至收获的旷埕,聚集三三两两以至十数人来听歌册而不厌。黄挺《潮汕文化源流》[⑩]一书认为,潮州歌册这种说唱文艺类似弹词,但缺乏固定的音乐规范,也没有乐器伴奏。它的演唱,实际上是一种依着字音的高低曲折来行腔的自由“读唱”。张玉娥在《潮州歌册及其格律》[11]一文中指出,潮州歌册用韵的最大特点是必须采用平声韵,一般不用仄声韵,因为潮州歌册的讲唱习惯,一般喜欢拉腔,如果采用仄声韵,则不便拉腔。潮州歌册虽没有击板打拍,但节奏感是十分明显的,有经验的讲唱者往往利用节奏来配合感情的变化,推波助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潮州歌册七言句的基本唱法是前四后三,有的在七字句中碰到固定词组,无法改动,则添上一字写成八字句,唱时则把四五两字唱快,使两字占一字的节拍,依然是七言的节拍。陈觅在《潮州歌册规格歌》[12]中写到:

歌册又名七字歌,七字一句占居多,四句成组用一韵,组组转韵如穿梭。

韵脚必须用平声,适合拉腔又好听,头句起韵二四押,三句仄声不平行。

平声又分阴与阳,阴阳交替声铿锵,宽韵字多易选用,各韵配搭不太偏。

押韵通韵要分明,韵门可选有感情,欢乐激昂或凄切,音乐色彩浓又精。

潮州歌册的演唱根据歌词的韵律选择适当的唱法,以“依字行腔”的方式进行。目前记录的潮州歌册十种唱法,分别是:平唱慢唱、平唱快唱、喜悦轻快、悲哀委婉、恳切激动、三三四句式唱法、三三七唱法、五字句唱法、六字句唱法、插白和接唱。根据文本的需要,它们被即兴使用于歌册演唱中。《潮汕民歌》一书收录了《潮州歌册十种唱法》的曲谱,《岭南潮州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一书也做了转录,这十种唱法是由肖菲唱,陈源河记。[13]潮州市潮州歌册省级非遗传承人柯秉智曾从学于肖菲,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潮州歌册十种唱法》,学生翁楚钿得其传授并加以推广,继续教授民间歌册爱好者。

二、关于潮州歌册的女性口述历史与现状调查

刘文菊等编著《潮汕女性口述历史:潮州歌册》

自年至年,以刘文菊教授为代表的潮州歌册课题组深入到潮汕地区寻找民间会唱歌册的歌手进行口述访谈,共寻访到40人,其中,女性35人,男性5人。年将主要的女性传唱者的口述访谈整理出版,在《潮汕女性口述历史:潮州歌册》中做了大概的数据统计[14]。

(1)年龄情况。70岁以上的老人有32人,年龄最大的是年出生的林妙琴,年龄最小的是年出生的黄素英。唱得好、唱得多、唱得痴迷的是出生于20世纪10-40年代的70岁以上的老人。

(2)受教育情况。民间歌手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有8人。有16人间断上过1-3年学,14人从未上过学,其中有10人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4人因家庭观念守旧而没有上学。其中,有12人是通过唱歌册学会识字,有2人不识字,唱歌册全靠背诵。

(3)婚姻和家庭情况。从家庭情况来看,多数人出自兄弟姐妹众多的贫穷家庭,自幼失去上学机会,在家务农和做手工。从婚姻情况来看,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为21岁,最早的是16岁结婚,最晚的是26岁结婚。从婚后生活状况来看,多数人是儿女众多,家务繁重,忙于生计,没有闲暇唱歌册。

(4)学唱歌册的年龄。多数人都是在22岁以前开始学唱,唱歌册最痴迷、最频繁的时期是在14-22岁之间的姿娘仔时期。也有少数人情况不同,如,林少红在婚后第3年,21岁左右的时候,因丈夫去海南工作,她住回娘家跟母亲学歌册,唱给失明的奶奶听。曾惠英和郑兰英在40岁左右的时候,子女长大成人,空闲时间较多,开始跟邻居老人学唱。

百岁老人林妙琴在唱歌册

(5)学唱歌册的对象。主要是亲人或邻居中的女性,他们在幼年时听奶奶、外婆、母亲、姑姑、舅妈、婶婶、嫂子等女性长辈唱歌册,在青少年时期开始跟着学唱,成年后再传唱给下一代女性,主要是通过女性谱系代代相传。多数女性传唱者表示,最能激发学唱兴趣和带来乐趣的还是在姿娘仔间里跟同伴一起相互学唱。

(6)歌册的传唱方式。常见的传唱形式是一人主唱,众人围坐在一起边做家务(或女红/手工)边听唱,三三两两,三五成群,或者数十人,多至三四十人,规模有大有小。传唱的空间主要是女性日常生活的区域,有庭院、厅堂、房前屋后、村头树下、姿娘仔间等地点。传唱的时间主要是在晚饭后闲暇的时候,有时候也在中午短暂休息的时候唱歌。对年轻女性而言,更多的时候是晚上聚集在姿娘仔间边做手工边唱,已婚女性大多在睡前唱给子女和家人。也有一些是独自阅读歌册本子,如吴秀钗等。

(7)歌册的演唱者。多数是业余爱好者,不是职业歌手。以唱歌册为谋生手段的人极少,一般是走村串户的行乞者,他们靠唱歌册换取少量钱粮物品。主唱者通常是人群中公认的优秀者,她们义务为大家唱歌,并不收取报酬。不过,她们通常会受到听众的爱戴,并且能获得众人的尊重和回报。

(8)传唱的歌册曲目。受访人会唱的歌册共有多部。主要是传统歌册,如,《双鹦鹉》《玉如意》《玉簪记》《秦凤兰》等,也有少量革命歌册和新歌册,如,《江姐》《红灯记》《新潮州八景》等。从歌手即兴演唱的歌册来看,唱得最多的是《百屏灯》《玉如意》《狄青》《杨令婆辩本》《宋仁宗叹五更》。其中,《百屏灯》最为流行,几乎人人会唱,而且还能讲述其中的人物和故事。在广为传唱的歌册中,有《百屏灯》《百花名》《百草名》《百鸟名》等普及百科知识的短小歌册;有《宋仁宗叹五更》《岳芝荆思五更》等按照时间顺序推进故事情节、便于记忆的歌册;有《玉如意》《狄青》《杨令婆辩本》等故事性强、趣味性强的歌册;有《英台行嫁》《十二月歌》《苏六娘》等爱情婚姻主题的歌册;有《万花楼》《五虎平西》《平南蛮全歌》等演绎忠臣良将抗击外侮、忠君报国的歌册;有《十二寡妇征西》《梨花征西》《秦凤兰忠义亭》等演绎巾帼英雄带兵征战、建功立业的歌册。

年课题组再次对主要传唱者进行了回访。令人遗憾的情况是,有些年老病衰的已经去世。如,林妙琴、吴秀钗等;稍微次一些的情况是,有些老人已经是健康状况很差,生活自理有困难,更无法再唱歌册。如,李素兰、郑妙缄、蔡丽娇、许舜缄,尤其是年出生的李素兰也是卧病在床,虽然还可以勉力唱一些片段,却是含糊不清了。

访谈李素兰.7

李素兰与《潮州歌册口述历史》.4

岁的李素兰在唱歌册.9.3

大多数老人的情况是,随着健康状况衰退而无力再有唱歌册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几个省市级传承人的状况良好,继续在努力推进传承工作。潮州市省级传承人柯秉智、林少红近年都参与了潮州歌册的公益培训和公益演出等活动,有良好的社会效应。

省级传承人林少红在表演唱歌册,

省级传承人柯秉智在表演唱歌册

市级传承人翁楚钿的歌册公益活动比较活跃,在国内外的各种非遗活动中表现出色,新编歌册《诚信姻缘》年获得第四届广东省曲艺大赛三等奖,并在天津全国非遗曲艺周上参演。

市级传承人翁楚钿表演潮州歌册诚信姻缘

汕头市省级传承人杨佩华的潮州歌册公益培训活动深得市民好评,她组建的潮州歌册表演团的规模与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她培养的学生参加了年“非遗少年说”首届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演讲展示活动,进入强,她已经发行了潮州歌册唱碟《龙井渡头》《三义女》《张古董借妻》,其中,《龙井渡头》专辑获得第六届潮学奖三等奖,据悉,《苏六娘》专辑也即将发行。

省级潮州歌册传承人杨佩华

杨佩华歌册唱碟-三义女

杨佩华歌册唱碟-张古董借妻

杨佩华的歌册表演队

另外,民间歌册爱好者陈妙云近年也参加了公益培训活动,李逸贞在社区以及家庭教育传承方面也很有成效。

89岁的李逸贞在唱歌册.9

总的来说,近五年以来,潮州歌册的传承和发展逐步得到重视和提高,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关于潮州歌册的女性文化特征

潮州歌册的传承与女性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有着鲜明的女性文化特征。从传唱主体看,歌册的传唱者多数是女性,不仅主唱者是女性,听唱的群体也主要是妇女儿童。从传承方式上看,歌册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中的女性谱系代代口耳相传。从传唱空间看,歌册主要是在庭院、绣房、厨房、姿娘仔间等女性空间流传,与女性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从传唱题材来看,传统歌册的主题以教化女性遵守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从文化功能看,歌册是女性的娱教方式,是女性的启蒙课本、教科书和精神乐园。从传承规律来看,歌册与女性的生命历程紧密相联,女性的个体生命史折射了歌册的兴衰发展史。刘文菊在《潮州歌册的女性文化特质研究》[15]一文中有详尽的论述。

(1)从传承方式来看,歌册主要通过女性谱系传承。多数女性传唱者在童年时期听女性长辈唱歌册,到了青少年时期就跟着她们学唱,成年以后再教会下一代女性,通过女性代代相传。男性传唱者通常也是跟着家族中的女性成员或者邻居女性学唱歌册,男性之间相互传承歌册的情况较为少见。大多数女性是在家里跟亲人和邻居学唱歌册,包括奶奶、外婆、母亲、婆婆、姑姑、婶婶、姨妈、嫂子等家庭中的女性人群,以及邻居阿姨、阿姆、阿婶等女性人群,通过女性谱系相传。也有少数女性传唱者回忆青少年时期曾经跟着爷爷、父亲学唱歌册。不过,通过爷爷、父亲、舅舅、叔叔等男性谱系传承的情况较为少见。

(2)从传唱主体来看,歌册的传唱者是女性。虽然歌册的创作者不是女性,主要是落第秀才、失意文人、账房先生和教戏先生等。但是,歌册的传唱者多数是女性,男性传唱者较少,不仅主唱者是女性,听唱的群体也是妇女儿童。歌册几乎是女性的群体性文娱活动,在传唱人群中有空闲较多、乐于教唱的老年女性;有天真好奇、乐于听唱的少年儿童;有富有活力、乐于学唱的姿娘仔;有忙里偷闲、偶尔听唱的中年女性。歌册有着广泛的女性群众基础,曾经是盛极一时的女性化民间说唱艺术。

(3)从传唱空间来看,歌册在女性空间流传。歌册主要是在庭院、厨房、绣房、姿娘仔间等女性空间流传,与女性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歌册的传唱管道非常通畅,无论是在住宅庭院、房前屋后、村头树下,还是在田间地头、纱厂绣房、姿娘仔间,到处都能听到唱歌册的声音。歌册传唱极为便捷,凡是女性生活、劳作、休闲的场所,都是传唱歌册的舞台,并且舞台上的主角是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女性,唱歌册成为女性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从传唱主题来看,歌册体现了传统女德教育观念。明清古板歌册的主题以教化规约女性为主,体现了传统女德教育观。传统歌册的大部分主题是规训女性要遵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道德,宣扬忠贞节烈思想,赞扬善良忠贞、勤劳能干的传统贤妻良母型女性,如,《烈女配》中的秦月娥、《秦雪梅歌》中的秦雪梅、《明珠记全歌》中的王金真、《金花牧羊》中的金花等,即便是像《陈三五娘》中的黄五娘、《苏六娘》中的苏六娘、《海门案》中的杨牡丹这些反抗封建礼教,争取自由爱情的叛逆女性,也还是主要讴歌她们坚贞忠诚的品德。歌册的男权思想比较鲜明,叙事结构以男性为主体,多表现男子历经磨难、建功立业、妻妾婢大团圆的辉煌历程,叙事情节以男性为中心,多是女性自荐枕席、主动投怀送抱,男子迫于盛情难却才不得不妻妾婢“兼收并蓄”,人物关系多是“众女捧男”的男性中心格局,宣扬一夫多妻、妻妾婢成群,四美、五美、六美,甚至八美团圆的夫权至上的男权观念,如,《四美图》《五美缘》《五凤朝阳》《李春凤》《圣母破六奇阵》《柳树春八美图》等,是典型的男权话语方式。

(5)从文化功能来看,歌册是女性的娱教方式。歌册寓文化教育于说唱之中,让女性既学会了识字,又提高了文化水平,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扫盲启智的教育功能。传统潮汕女性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学唱歌册是识字学文化的途径,她们把听熟悉了的歌册内容牢记在心,再对照着歌本一字一句去读,慢慢就学会了认字。歌册大多带有民间朴素的思想观念,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有劝善的作用。唱歌册对潮汕女性品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歌册是潮汕女性的精神乐园,她们通常是白天干活,晚上边做手工边唱,唱歌册是她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多数女性传唱者对歌册十分痴迷,即使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也经常夜以继日地学唱,唱过的歌册刻骨铭心,化成生命记忆中的一个部分。

(6)从传承规律来看,歌册与女性的生命历程相联。歌册与女性的生命发展历程紧密相联,成为她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6]潮汕女性的生命史见证了歌册近百年的兴衰史,20世纪10-50年代,她们处于姿娘仔时期,歌册传唱最为繁荣,歌册的发展也处于兴盛时期;20世纪60-70年代,她们结婚生子,家庭负担加重,生活艰难困苦,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唱歌册,歌册的发展处于低落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歌册赖以生存的人群和传唱的空间逐渐缩小,歌册昔日繁盛的景象难以再现,这一民间传统说唱艺术濒临危亡,这种随着女性婚前婚后生活情形发生改变而起伏和衰落的文化传承方式,体现了独特的潮汕女性文化特征。

四、关于潮州歌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第一,充分发挥歌册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某一种民间文化的兴衰发展可能就因为某一人群的逝去而消亡,女性传唱人群的锐减和断层是导致歌册濒危的直接原因[17]。从这种意义上说,保护和传承歌册,让歌册能“活态”地生存和发展,需要对民间稀有的歌册传承人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尽快把他们的文化记忆录制成音像,建立歌册数据库活态保存下来。同时,在“活化”传承方面,可以借鉴东山歌册“歌册传习”模式,建设常规化的歌册传习场所,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把传习歌册变成日常化和生活化的民间文艺形式,为喜爱歌册的人群提供一个传播空间,营造良好的民间歌册社交网络,充分发挥现代小区的凝聚作用,培育新一代歌册爱好者。

第二,大力借势于国家非遗工程的文化导向作用与文化凝聚力量。国家层面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政策制度起着重要的文化风向标作用,极大地增强了传统文化凝聚力。一定要大力借势,抓住发展契机,贯彻落实潮汕本土的非遗工程规划工作。近年来,潮汕各级非遗办、群艺馆等部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歌册公益讲座、培训、宣传、出版等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今后还要加大对歌册的文化教育和知识启蒙功能的宣传推广力度,出版经典的古板歌册本子,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歌册本子,传承与创新并举,让歌册重新焕发出特有的文化魅力。

第三,重视非遗传承的学术研究与学校教育的代际传承。重点建设和发展关于潮州歌册研究的学术课题,在本地高校或机构建立研究基地,重视非遗传承的学术研究与学校教育的代际传承。如,韩山师范学院刘文菊、吴榕青教授等主持的潮州歌册传承与发展项目,在近十年来的老中青学术研究力量的代际传承的成长与发展。可以借鉴林伦伦、林朝虹教授主持的潮州歌谣传承与发展项目的成功范例。

精选百首潮汕方言歌谣

第四,不可忽视的非遗传承民间活力。非遗传承的民间力量与家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聚涓涓细流成江河湖海,传统文化的民间沃土是传承与发展非遗项目的扎根之所在。如,杨佩华一家三代传唱歌册的良好家风与显著成效;林若云家庭三代喜爱唱歌册、唱潮剧的爱好;李逸贞家庭四代喜爱唱歌册的家庭氛围,等等。正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家庭对潮州歌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确保了潮州歌册绵绵不绝的民间活力。

老艺术家李英群先生

最后,用老艺术家李英群先生的一段话来展望潮州歌册艺术之花永不凋谢的美好愿景:最有资格姓“潮”的潮州歌册“非常了不起”,潮州歌册是“大雅大俗的艺术汁液”,潮州歌册大概不能跟其他艺术形式(比如潮剧)那样非凡,但是它至少不会湮灭吧。希望它能蓬蓬勃勃的发展,像是一朵花,开在艺术的百花园。

[①]刘文菊,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潮汕女性文学/女性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②]谭正璧谭寻:《木鱼歌、潮州歌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③]薛汕:《书曲散记》,书目文献出版社,年,第页。

[④]谭正璧谭寻:《木鱼歌、潮州歌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年。

[⑤]肖少宋:《潮州歌册研究》,博士论文,中山大学,年,第26页。

[⑥]谭正璧谭寻:《木鱼歌、潮州歌叙录》,书目文献出版社,年。

[⑦]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刘倩等译,《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第页。

[⑧]《稀见旧版曲艺曲本丛刊?潮州歌册卷》(全七十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年。

[⑨]薛汕:《书曲散记》,书目文献出版社,年。

[⑩]黄挺:《潮汕文化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年,第页。

[11]张玉娥:《潮州歌册及其格律》,段宝林等主编《中外民间诗律》,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12]陈觅:《潮州歌册规格歌》,“世界学术文库”系列丛书编委会编《世界学术文库第一集》“科技文化篇”,世界学术文库出版社,年,第页。

[13]参见陈纤余亦文王培瑜编著《潮汕民歌》,中国戏剧出版社,年。张曦著《岭南潮州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福建教育出版社,年,第页。

[14]刘文菊等编著《潮汕女性口述历史:潮州歌册》,暨南大学出版社,年。

[15]刘文菊《潮州歌册的女性文化特质研究》,《山东女子学院学报》,,(01)。

[16]刘文菊:《潮汕“姿娘”的歌册人生——潮州歌册的女性口述史研究》,林伦伦主编《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年11月,第93-页。

[17]刘文菊:《潮州歌册的女性口述访谈研究及传承思考》,《汕头大学学报》年第5期,第10-14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bk/20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