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27日发布了文化蓝皮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的文化产业总量继续扩大,国家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幅增加,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电影、出版、广播电视、音像、演艺等产业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良好环境下,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消费总量还是偏低,公众的文化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而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雷同正在制约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文化产业结构更加公道

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

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虽然不大,但结构公道。蓝皮书显示,2006年,我国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的数量大大多于公益性文化单位。从法人单位的注册类型上看,外商、港澳台商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的文化产业领域正在逐渐扩大开放。从文化单位的所有制类型上讲,公有资本占51%,非公资本占49%,其中国家绝对控股的占7.4%,相对控股的占0.6%。这基本上是一个平分天下的局面,说明我国文化产业领域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已构成。

专家点评: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文化企业的吞并、重组、上市更加常常,文化市场的开放和建设日益成熟,国有机构文化和非国有的文化企业进一步融会。在这个融会的进程中,国有文化经济对全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控制力将不断加强。

3大文化产业带已构成

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报告认为,与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势治疗白癜风方法相一致,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在整体发展不足的情势下,出现了文化资本的局部多余。

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已构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3大文化产业带。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6省市的文化产业资产具有量均超过1000亿元,合计占全国文化产业总资本的66.08%,而西部12省区市文化产业资产具有量合计只占全国的11%;东部10省市文化产业的年营业收入额合计占到全国文化产业全年营业总收入的4/5,西部则不足1/10。

蓝皮书指出,文化产业诸多指标均显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但是投资收益数据却显示出西部省分高于东部地区,也就是说,东部发达地区已开始出现产业单位过于集中、产业能力多余、资产收益下落的情况;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不足,资产收益大大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大有可为。

专家点评: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其特定缘由,关键问题在于是不是有适合的发展战略,以实现良性的发展。目前,全国许多省市都完成了“115”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但也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区域特点不够明显。各地应根据本身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条件,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偏方治疗白癜风制定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

文化消费总量过低

公众文化需求满足度不足1/4

蓝皮书显示,2006年中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440亿元,文化产业的总量进一步扩大,但是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

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有相关性。如果人均GDP到达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应为33%,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实际消费总量应为20100亿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就已超过了1700美元,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50亿元左右,中国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仅仅不到1/4。

专家点评:造成我国文化消费总量过低的缘由是多方面的。目前中国中低收入阶层到达11.5亿人左右,构成了文化消费的基本面,但这1阶层的文化消费能力并没有被释放出来。他们的收入扣除衣食住行、医疗、养老和教育准备金等支出后,可用于文化消费的收入其实很少,消费能力严重不足。

据介绍,文化蓝皮书由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联合编撰,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bk/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