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全国十大优良港口之一。自远古开始。便有渔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中原南迁居民的到来和千百年的打拼。汕尾形成了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渔民。他们有陆上渔民和海上渔民之分。陆上渔民为浅海作业,称“浅海渔民”。这类渔民纯属陆上居民,多数半渔半农,没有自己独特的歌调,平时咏唱的是当地民歌。海上渔民分“拖船渔民”和“瓯船渔民”。拖船渔民采用深海拖网作业,又称“深海渔民”。他们操粤语,常唱的歌调有“咸水歌”、“高堂歌”,也唱些粤曲小调等。瓯船渔民采用中海作业,又称“中海渔民”。他们多数是全家住在船上,游居于内海中,故有“浮水乡”之说。他们四海漂泊,备受欺凌,时有为避风躲难而断炊的状况出现,每逢此时,他们便即兴编词,用祖先传下来的各种调子,宣泄心中的积愤和表达对生活的期待,并代代相传。如今,不少渔民已具备了即兴脱口哼唱的捷才。我们通常所说的渔歌,就是指他们所唱的歌。   瓯船渔民也叫疍民,源自我国古代的瓯越族。疍民源远流长,是一个逐渐汉化的独特社会群体。疍民喜爱唱歌,习与性成。天作籁,船作台,橹作拍,乐无穷。“每届秋夜,通宵达旦,互斗渔歌,歌声此起彼落。”明末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卷十二中提到:“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当时的文人作了不少描绘疍民唱歌情景的诗句。明天顺年间(~年),惠州进士吴高就把瓯船疍民月夜斗歌的情景,列为“海丰八景”之一,称“龙津渔唱”……充分表明了早在明清期间,渔歌便已十分流行。

  渔歌虽早盛于世,但记录渔歌可考者,首推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民国十三年(年),钟先生在汕尾文亭小学任教期间,心灵被“表情真切”、“音律谐美”的渔歌所震撼,于是采访了新港“浮水乡”。记录了一批没有曲调旋律的文字歌词,编成《疍歌》一书于年出版,并写了《中国疍民文学一脔》,对疍民歌谣进行研究。   其次要算群众戏剧创作家马思周。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海丰二中(现汕尾中学)任教音乐时,被渔歌优美婉转的旋律所吸引,并深深地爱上了渔歌。每逢假日课余,他便拜访老一辈渔歌手,采录了部分传统渔歌,并整理了渔家一直传唱下来的《寿兄讨鳗鱼》和《炎舵与初二》的长篇叙事歌文,又把《炎舵和初二》的故事编成渔歌剧《长洲泪》,搬上学校的小舞台。同时协助前来汕尾镇演出的南海舰队文工团深入渔村采访记录渔歌,并编辑集于《源泉》。   其三便是渔歌笃诚的采风者、原汕尾市城区文体委主任、中国音协会员、省音协理事、市音协主席黄琛。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在汕尾小学任教时。便跟着徐十一、李勿、徐月春、苏好妹等老渔歌手唱渔歌、记录渔歌,并将渔歌作为音乐课的教材。经过三年多的苦心挖掘,他终于系统地笔录了大量的原生态渔歌并结成集子,于年印发给刚刚建立的海丰文工队和汕尾镇业余渔歌队,进行演习和传播;选择其中易唱部分由海丰县文化馆出版《海丰渔歌》。全县上下迅速形成唱渔歌的热潮。上世纪80年代初,黄琛再次踏足粤东沿海渔区,对已记录的渔歌进行详尽的核对和录音,让原生态渔歌准确无误地编入《中国民歌集成(广东卷)》。年,《中国人民音乐》出版了他采录的《粤东渔歌》专辑,给后人留了一份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之后,他又把蘸着心血创作出来的近百首新渔歌,集成《南海渔光曲》捧给世人,还把《拾贝壳》、《月亮湾里捡月亮》、《大海也是我的家》等一批少年儿童歌曲制成光碟引进课堂,拓宽了渔歌的传承天地。

汕尾渔歌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微波荡漾的节奏见长。这种风格的形成,与瓯船渔民生产和生活的特定环境息息相关。渔民在大海上捕鱼,别说是唱歌,就是对话也有很大困难。因此,他们根本没法唱歌。只有在出海或归航时,才能唱些节奏舒缓的歌调或戏文等,故没有劳动号子之类的高亢歌调。而游居于内海或住在岸边船屋的渔家妇女,则在织麻、纺线、织网、摇艇或做其他家务时,伴着劳动的节奏轻轻地哼唱。她们唱海、唱船、唱鱼、唱苦乐、唱风俗,既有忧思的吟唱、缠绵的咏叹,又有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的心声。她们出口成诗,以歌代言,以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愿望。

  汕尾渔歌是瓯船渔民在生产实践和海洋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因此内容极为广泛。在传统渔歌中,有反映苦难生活的,如《渔工苦》;有反映伦理道德的,如《教姑歌》: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送兄歌》;有反映风俗习惯的,如《婚嫁歌》;有反映劳动形式的。如《捕鱼歌》。其中《婚嫁歌》最具代表性。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瓯船渔民社会地位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变,渔歌的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来歌唱新社会,歌唱新生活,歌唱新人新事。在婉转、甜润、优美的旋律中,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注入健康向上的现代气息。使渔歌这朵海洋之花,越来越光彩照人。

  汕尾渔歌的歌词,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语言形态看:常以鱼、船、帆、海水的色调,海浪、浪花等通俗形象,作为歌词的起句或比兴等,富有海洋气息,具有现实性、形象性和口语化的特点。如《斗歌》。从表现形式看:多采用四句一问、四句一答的对答形式和自述白唱的民谣体。但也采取以月份时令为序的分节体形式和带有故事情节的传述性形式。如《教姑歌》和民间传说《炎舵与初二》等。从押韵看:一般要求一二四句押韵。一阕为一韵,第二阕转韵,但内容实际上是一样的。因此,在传统渔歌的歌词中,往往为了押韵而出现为韵而韵,或因韵害辞因辞害义的毛病。从结构看:齐棱齐坎式的整齐划一,比较讲究对偶关系。如行与行,音组与音组的对称。歌词四句称一脚,八句为一双。每句以七字为主,也有五字和八字的,但较少。

  汕尾传统渔歌,以其独特的中海特色而自成一体。它与波澜壮阔、高亢激越的渤海渔歌和东海渔歌形成鲜明的对比,被誉为“南海渔歌”的代表,受到很多音乐家、作曲家和艺术家的青睐。年,广州I乐团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施明新前来海丰体验生活,遴选了部分曲调,编成《妇女捕鱼队》五首组曲,交由黄琛教唱。经过半年苦练,一群过去“上岸低头行”的渔家姐妹,终于将渔歌唱进省城,唱到北京。年元旦,他们代表汕头地区首次登上广东省的音乐殿堂——中山纪念堂。渔歌抒情动人的旋律,敲动着全场人的心,演出获得空前的成功,荣获唯一的特等奖。   50年来,汕尾地区成为许多音乐家、作曲家、艺术家们的取经探宝之地。民乐大师彭修文、钢琴演奏家刘诗昆、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和朱践耳等都先后前来汕尾采风,感受渔歌的独特风味。他们以渔歌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有:小提琴教材《丰收渔歌》、电影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姑嫂月夜守海防》、《军港之夜》、《春天的故事》、《春江谣》、《多情的东江水》、《十姐妹打靶》等。华南歌舞团还把渔民的民俗《娶新娘》编成歌舞搬上银幕。专家们都说:“汕尾渔歌是民歌海洋中的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愿植根于大海的汕尾渔歌开枝发叶,唱向全国乃至世界。”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好
皮肤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bk/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