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汕尾民俗文化竟然有这么多
汕尾就象一只开屏的孔雀,带着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风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汕尾地区的民间文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汕尾渔歌、客家山歌广为传唱;杂技、皮影戏,历史悠久;当地侨民的印尼舞独具特色。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是全国的稀有剧种,更是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底蕴而饮誉海陆丰,堪称戏剧界的活化石。英歌舞、钱鼓舞、麒麟舞、龙舞、狮舞等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元山寺庙会、凤山妈祖庙会、赛龙舟、渔家娶亲等民俗活动体现了汕尾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和与众不同的特色,体现了汕尾人民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正字戏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用官话唱念,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稀有剧种,广泛流行于海陆丰地区。目前有陆丰正字戏剧团,代表剧目有《百日缘》、《金山战鼓》、《换乌纱》、等,深受观众欢迎。 白字戏 白字戏,又名《白字仔》或《南下白字》,乡下人称《嗳依嗳》,历史悠久,从明代甚至更早时期就从南蛮地区流入粤东海陆丰。现有海丰县白字戏剧团,优秀剧目《放走曾荣》(选场)于年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大型剧目表演,《金叶菊》(选场)于年参加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演出,均得了多个奖项。 西秦戏 西秦戏,明万历年间便有西秦腔(二凡)的记载,清乾隆年间形成完整的剧种。几百年来,根植于海陆丰,流行于粤东一带,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我国古老的地方稀有剧种。现有海丰县西秦戏剧团,代表剧目有《斩郑恩》、《同仁献嫂》、《四告状》等。 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一种流行于粤东闽南语系地区的中国南部影戏。是以强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及动植物剪影,影射于屏幕,配上唱词及音乐以表演故事情节,表演逼真而夸张,特技工巧而多变。 戏曲脸谱 海陆丰戏曲脸谱主要指明初军戏(今称正字戏)脸谱,较之现代京剧脸谱更为简洁、古朴,用色较少,线条粗犷,视觉明快。有红脸、黑脸、白脸、青脸及三块瓦五类,一般以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奸诈,以一定格式表达人物的性格特征。 奇葩“英歌舞” 甲子英歌舞,当地简称“英歌”,其意即是英雄的歌舞。而“英雄”则指梁山泊名好汉,“歌”则指原来边打边唱,以大唢呐伴奏“杨梅开花无人知,乔装打扮下山来”的歌词,“舞”则指表演时脚手舞蹈。是一种程式化集体队舞的传统民间舞蹈,为我市群众喜爱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 甲子英歌舞表演队伍历史以来一直规定表演者在人以内,分为前后二部,以手中旋舞转动一副五十米公分长的坚木圆棍有节奏的碰击作为基本动作。队列以画上脸谱的“武畔”25人加上“花鼓公”2人共27人,“文畔”则以画上小生面谱的12人和“花鼓婆”2人共14人,总计41人为前部。加上统称英歌后棚的戏剧小品和演唱类节目以及前、后棚两班鼓乐队共人。 甲子英歌舞演出时,前部以手握“神蛇”的时迁开路,队伍由李逵、杨志、朱贵等水泊好汉按“头槌”、“二槌”、“三槌”顺序排列,上“武畔”25人,随后排上“文畔”12人,而“花鼓公”、“花鼓婆”4人可以任意走动,不受队伍正常舞蹈动作规定限制。表演时,“武畔”旋舞敲击手中双木棍,“文畔”则手提小铃鼓,一上一下地同时起落敲击,整齐碰出“桀桀桀”和“咚咚咚”声响;后部主要以化妆游行为主,传统节目有《达摩渡观音》、《桃花过渡》、《双摇橹》、《双竹槌》、《盲子甘草》、《钓蚌》等,再配些“偷抱猪仔”、“憨女婿上厅”、“公背婆”等滑稽小品丑角演出。 甲子英歌舞动作丰富,技巧很高。整个队伍的表演速度变化和力度变化以及创高潮气氛,自始至终主要由宋江敲击的“咚咚咚,隆隆隆”的反复迂回的锣鼓总指挥,表演者根据鼓点缓急、轻重,有时一齐前后敲击舞蹈,有时一齐左右敲击或上下敲击、舞蹈。鼓点以一般速度敲击时,时迂则手握“神蛇”穿梭于队列中间,由两小男孩扮孙二娘和扈三娘的“花鼓婆”便翻筋斗搭上大人扮的“花鼓公”张青和王英肩膀上,然后独脚站立在其肩膀或头部上,用花鼓槌作画圆圈动作表演。鼓点变急时,则由时迁带队合拢、分行,然后表演者进行“8字形”“穿龙”动作舞蹈,“穿龙”还有分为四行的穿双龙和穿龙仔动作。此外,英歌舞还有更精彩的“献槌”、“削槌”、“勾脚”、“过跨”、“挑槌”、“背槌”等动作,这些舞蹈动作和步伐均按鼓点的变化而变化,但一般都由慢到快、步子由轻到重,而手中旋舞敲击的双木棍声响也由弱到强。一路上有时伴着表演者有节奏而整齐的阵阵“嗬…嘿,嗬…嘿”吆喝声,更显得镪锵有力,震耳欲聋,尽显队伍浩浩荡荡,气势恢宏以及水泊英雄粗犷、雄壮、团结战斗的特有气概。 甲子英歌舞的一大特色是具有明显的南派武功表演,特别有海陆丰南拳的姿态。举棍击打、肩、背、腰、脚均各有分寸,舞蹈角度、抬步、返身等都很注重南拳腿功,起、落、背向都各有轻重,整个动作概以拳脚化的侧面“庄步走”,逢沟过隙、跃级过门都背以“轻功”,胜似跳高、跳远的田径运动动作,特别是时迁的动作属南拳中的“战马”以“画眉跳架”的姿势配以“支半手”的“吞吐”而“圆身返肩”,从而表现出“鼓上蚤”的特征。据甲子老艺人介绍,旧时的英歌舞在表演完敲棍舞蹈后,表演者还要分成二十对,各提兵器进行大场面对打表演,是南派武功艺术的集中表现,比“南派舞狮队”还要壮观,可惜目前甲子英歌舞已放弃了这一精华部分了。 甲子英歌舞则相传多年前由福建直接传入。关于其缘起大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少林寺农民起义集训据点被攻破以后为掩人耳目进行的训练;一说是据明末画家陈洪绶画水浒将的图案发挥,为反清复明而创作此舞蹈形式;也有说是拳馆带徒为练习拳腿硬功而创;更有说是水浒名英雄好汉为营救被朝廷捕禁的卢俊义而化装成民间艺人前往攻打大名府的行进舞蹈列队。种种传说,难以定论。然而,运动量之大则是惊人的,身强力壮的青壮年如果表演一天英歌,起码得十天会腿酸臂麻,无法蹲地,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文娱性体育活动。 甲子英歌舞的另一个艺术特色就是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脸谱,它既与京剧、粤剧、西秦中的净角面谱有相同之处,又比它们更为复杂,更有气派。25面脸谱互不相同,一个个性格鲜明,须眉毕见,极为生动传神。据甲子知名的脸谱艺人介绍,脸谱的眉、目、额、鼻、腮等部位的造型着色变化非常大,主要用浓淡繁简的色阶对比、曲直粗细的线条变化进行二意结合,从而着重勾勒出人物形象,显示出水泊英雄的豪侠气概。 甲子英歌舞的装扮也别有特色,表演者脚穿佩铃草鞋,每抬动一步都会由此发出有节奏的铃响;表演者还打上五彩缤纷的绑腿,穿上红裤;上身则穿上白襟环花束袖黑衫,而“文畔”则以天蓝色衫,头戴雉尾双龙武生冠;腰带插上小巧玲珑的与《水浒传》书中描写的一样兵器,每人腰间还系上水泊英雄姓名小牌,行动起来十分雄壮,显得更为古老。甲子英歌舞之所以历久不衰,令人百看不厌,有其多方面的因素。长期以来,在甲子许多欢乐节日,如春节、元宵、国庆,均少不了英歌舞。 可惜的是,甲子英歌舞已放弃了南拳对打的内容,这使其舞种显得有些单调,不过不要紧,为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近日,市有关部门已为她请来了省舞蹈学院专家、教授对其舞蹈形式及队列重新进行编组,使该舞显得更具有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独角麒麟舞 独角麒麟舞是一种海陆丰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分三层次:一是由独角狮作巡礼参神等表演,附以大头和尚、柳翠娘、猴子作各种诙谐嬉戏的表演;二是由大头和尚、猴子作跳桌、穿火圈、穿力圈、高台手、翻落地等带杂技性的表演;三是由独角狮作收场还礼的表演。表演时有乐队吹乐伴奏。钱鼓舞 钱鼓舞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之一,海陆丰钱鼓舞的最大特点在于音歌舞结合,以舞蹈为主,伴唱和伴奏起烘托作用。 滚地龙 滚地龙是民间舞的一种表现形式,以陆丰大安滚地金龙为代表。表演时由二人钻进[龙被套],足心相向各自操作龙首和龙尾,滚翻在地上模仿龙的动态。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在陆河县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客家山歌大都以情歌为主,是抒发和沟通感情的一种方式。歌词内容丰富,大多为口头文字,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有些歌词意蕴深遂,清新隽永,音韵铿锵和美,唱起来琅琅上口,余音绕梁。 杂技 杂技,现有陆河县杂技艺术团。主要表演杂技、歌舞、魔术、小品等。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曾参加《全国老区武术比赛》和《广东省艺术节》展演,被誉为《粤东艺术之花》。 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剪纸在海陆丰地区十分普遍。每一幅作品都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网络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ly/14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微报2017年3月21日三分钟汕尾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