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较好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743214.html

作者:木村拓周

一个巧合是,在出发去电影院看《带你去见我妈》这部潮汕电影之前,我刚刚收到了我妈从潮汕老家给我寄到北京的一箱食物——六七十公分长的泡沫保温箱,满满当当塞着潮汕人过年的必吃食物,猪脚,海鱼,虾栆,分类包装,应有尽有。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不和家人一起过年的春节,我把它视作发生在我30岁前最后一个冬天的“成年礼”。但显然对一个潮汕人来说,无论是法律或精神意义上的“成年”,都不意味着你可以不吃老家口味的食物了。

图为本文作者母亲打包邮寄到北京的潮汕食物

在这个背景下,我作为一个北漂七年的潮汕人,去看《带你去见我妈》,几乎没有不哭的可能。事实上我从电影中段就开始雷霆爆哭,既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见我的家乡,也因为其勾起了我一种对家乡的背叛和羞愧感受。

但我尽可能想先向“非潮汕人”的朋友介绍清楚这部电影好的地方。

《带你去见我妈》是潮汕导演蓝鸿春(阿狼)的第二部电影长片。此前,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的他,阴差阳错做了六七年电视纪录片的工作,期间拍了很多家乡潮汕的主题纪录片。这些因为纪录片拍摄挖掘出来的种种地方风情,和他作为一个汕头市潮阳人的乡愁相遇,逐渐凝结成“拍一部潮汕话电影”的想法。两年前,阿狼的第一部电影《爸,我一定行的》完成,采用全素人阵容,聚焦一对潮汕父子的感情,也在院线上拿到一些票房;新作《带你去见我妈》则延续了这个素人班底,主要展现潮汕妈妈这个角色。

《带你去见我妈》电影海报

《带你去见我妈》同样也是一部潮汕话电影。故事讲述一个在深圳做电商的潮汕男生,决定把恋爱两年的女朋友带回家乡,但压力重重,因为其女朋友既是“外省人”(杭州人),又是一位离过婚的女性。过程中,妈妈也的确对儿子这位女朋友诸多不满。两代潮汕人之间的因观念差异造成的紧张关系,平时还可以靠距离来缓冲,到了“婚姻大事”上,终于无可避免地被引爆。

如果你是一个潮汕人(或其伴侣),这个电影简介到这里可能已经足够让你精神紧张。

《带你去见我妈》在豆瓣上的剧情简介

在流行文化世界里,潮汕一直没有太强的存在感。过去,香港文化产品的强势“代言”了整个广东;而近年来,一些基于广州、深圳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所产生光怪陆离的故事样本(如“风雨云”、《雄狮少年》、即将上映的《奇迹》等)被影视工业发现,又“代言”了一种南方。

文化上的潮汕长期处在被代言的尴尬地位,只通过牛肉火锅和粿条活跃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络的想象当中。两年前“五条人”操起一口海丰话在综艺节目里大放异彩,是潮汕最接近在流行文化世界被全国人感知到的片刻,但那既不精确(关于潮汕三市和汕尾的恩怨渊源请搜索),也不完整(南方的真正特点正正是“多元”)。

在流行文化世界里,潮汕的概念被压缩成为抽象的“南方”、“生猛”、“咸湿”(非粤语意)以及短裤人字拖,但落实到具体,你又想不出任何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或者人物。

图为“乐夏”节目截图

这是这部电影第一个好的地方:电影是为了表现潮汕家乡而被创作出来的,但它没有沦为一种抽象的、宏观的、标签化的走马观花,而是选取了一个非常具体、写实的日常故事,具象地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以及他们的情感。

近几年地方电影、方言电影、小镇电影兴起,一批“xx新浪潮”来势汹汹。但在文本工作没做好、影视工业又急于求成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多少有些被滥用。在一些影视作品里,尤其是强“类型性”的作品,叙事本身和地方的社会学、人类学特征毫无关联甚至互相割裂,地方沦为背景,沦为一种气氛的烘托,作用几乎等同于灯光和布景。

而在《带你去见我妈》中,在厨房里烫麻叶的母亲,排队洗澡的一家人,以“外省”代称儿子女友,半熟不熟的亲戚朋友送东西连追几条街,机场送别时装着橄榄、牛肉丸的鲜红纸袋……这些非常在地的细节,通过非常精确的剧本内容和表演(恐怕要归功于全潮汕演员),得以在故事保留,而不是被某种强类型的剧情遮盖。这让电影即便在“小镇叙事”已成热潮的今天,也保留了强烈的地方风格,避免了“千镇一面”的指摘。

而在这个基础上,电影塑造了一个,可能是迄今为止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潮汕母亲形象(毕竟总共也没几个)。

《带你去见我妈》剧照

此处本人再稍下一个暴论:拍潮汕,如果不拍母亲,可能约等于白拍。上一部长片,阿狼和主演郑润奇,出于二人的经历,一拍即合把主题框定在父亲身上。但在一个关于家庭的潮汕故事里,承载更丰富情感的角色恐怕仍然是母亲角色。

在《带你去见我妈》中,爸爸的兴趣是排演潮汕戏剧,而妈妈纵然颇有怨言,但整体还是由着丈夫的喜好。妈妈本人,则从来未获得像爸爸一样的追逐爱好的自由。她操持家事,负责初一十五和各种拜祭的大小事务,家里的店铺也要操心。如果说谁在保守封建的潮汕生态下承受了更多压力、让渡了更多自由、付出了更多劳累,恐怕是母亲而非父亲。

但妈妈对儿子婚恋的干涉却远比父亲强烈。当儿子带着一个“外省人”女朋友回家时,爸爸半开玩笑“外地无所谓,漂亮才重要”,反而是妈妈因为担心语言沟通不便而皱起了眉头。这个对比在妈妈得知女方离过婚,与儿子大吵一架(吵架内容也包括“别人以后怎么看我们家”)后坐在客厅生闷气,而父亲刚好优哉游哉唱完戏回家吃饭的情节中,也有充足的体现。

我认为剧作的观察是精准的:在社会气候保守、家庭和性别观念传统的潮汕,承受更多苦难的无疑是女性而非男性;但当面临诸如下一代的婚育问题时,女性又往往站在束缚了她们自身的“传统”这一边,成为了它的坚定捍卫者。

这种双重性,在我的观察中确实存在,也许可以这样解释:饱受传统观念束缚了事业和社会生活的潮汕女性,最终把“家”看作根本的幸福来源,也因此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和情绪想去维系它。

电影中,两代人的观念鸿沟最终被朴素的爱所填平——母亲强烈反对儿子和女友的婚事后,她开始感到愧疚,怀疑自己对家庭成员生活选择的干涉超过了应有的边界。最终,她还是鼓励儿子追逐自己定义下的爱情。恐怕是因为对她而言,并没有任何一种幸福,能比“看到自己的儿女幸福”,更为幸福。

也因此,《带你去见我妈》的英文片名,被命名为BacktoLove。

对了,无论在电影中还是豆瓣的电影简介里,除了儿子和其女朋友这两个角色有姓名,其他主要角色都只称呼为“妈妈”、“爸爸”、“小舅”。可能是刻意为之,也可能只是主创偷懒,总之倒很契合信奉个人主义一代的年轻人,和以宗族、家庭为某种单位的潮汕传统之间的代际区别。

影片在豆瓣上的演职员简介

剧作之外最惊人的是,这种复杂的母亲情感,素人演员钟少贤的表演体现得相当出色。

要知道,钟少贤本人是一个普通的潮汕中年妇女,从没拍过电影。听说剧组要招一个母亲角色之后,女儿鼓励钟少贤去尝试,钟少贤以“书都没读过,拍什么电影,不要丢人”为由打退堂鼓,但最终被女儿“车已经叫好了,不去也得付钱”的务实理由所说服,并成功被导演看中。

《带你去见我妈》剧照

钟少贤还在电影中贡献了绝妙的一笔:

电影本来已经拍摄结束,导演又起意多加一场大团圆的戏。由于经费已经枯竭,导演决定让男主拿着镜头,以第一人称视觉,拍摄母子二人坐飞机去杭州找其女朋友玩的vlog作为电影结尾。这是电影中的妈妈第一次坐飞机——同时也是久居潮汕小镇的演员钟少贤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飞机摇摇晃晃,钟少贤神色紧张,满手是汗,双目紧闭,突然回头向镜头(后面的儿子)问了一句,“妈妈是不是很没用”。扮演儿子的郑润奇也很自然地接上了,“不会啦,傻瓜”。

看过电影的朋友会知道这两句台词在那个时候的感情力度。而导演阿狼在一些采访里提到,这两句并不是剧本中的台词,是第一次坐飞机的钟少贤代入了角色之后即兴所加,“这是老天爷在为我们写台词”。

总体而言,《带你去见我妈》是一部优质的写实喜剧。这既体现在它的主题,体现在它的人物,也体现在它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的,一种对故乡、家庭和母亲浓烈而深厚的情感。潮汕人,尤其是离开了家乡的潮汕人,时常对家乡抱有这种难以道明的浓烈情感——两年前,前作刚上映的时候,在一次分享上导演阿狼曾提到过,“你们(观众)看电影可能哭两三次,我和狗哥(郑润奇)写剧本的时候哭了30遍以上”。

我对这种浓烈的感情相当理解。对于生于现代化社会、渴望拥有现代观念生活的一代年轻人来说,正因为它的保守、封建和传统,“离开”变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从地理上还是精神上;但也因为它的保守传统而生发出的浓烈的亲情、厚重的家庭观念,又使得“离开”变成一件无比残忍的事情。

《带你去见我妈》把这种情感拍了出来,这在今天的银幕上并不多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ly/2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