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来了,汕尾的机会现实不再骨感
3+2”来了,帮扶再次带来希望 汕尾的机会现实不再骨感 汕尾市遮浪镇,停靠在岸边的渔船。 汕尾市妈祖文化广场,妈祖雕像。 汕尾市遮浪镇,打鱼上岸的渔民。 红海湾旅游区,坐在海边休息的游客。 数百年来以打鱼为生的汕尾遮浪镇宫前村人,在短短的20年里经历了从渔业重镇到渔业枯竭、年轻人流失的命运。就像汕尾这座只有26年历史的城市一样,依靠优质的山海资源,曾经日子过得也不错,但当周边的莞深惠个个都发家致富之后,汕尾的落后贫穷日益凸显,曾经的资源也在日渐流失衰落。 深圳帮扶汕尾曾给了汕尾很大希望,但在一次次希望后,就变成了失望,有人用“蓝图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来形容经历磨合的汕尾发展。有了新的帮扶政策之后,“3+2”又来了,汕尾再一次燃起希望,这一次,他们真的看见了实实在在的希望。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汕尾其他5大园区一同奏响了“春天的故事”,蓝图依然无比美好,现实却不再骨感,真实的机会就在眼前。 困局 从靠海吃海到面临无鱼可打 无数辉煌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今日汕尾给人的印象只有落后与破败。即使是靠海吃海的渔民,也面临着无鱼可打的困局。9月底的汕尾,刚刚过了“休渔期”。渔民们说,15年前,大马力的渔船年捕捞量多万吨,而现在不到一半。 一阵突突的汽笛声由远及近,又一艘小渔船停靠在岸边。一名叼着烟的中年男子,用扁担挑起两筐鱼,踩着晒得发烫的沙子走上岸来。 这里是汕尾红海湾遮浪镇宫前村的码头鱼市,三四家鱼贩正在各自的凉棚下等候海上返回的渔民,小鱼市前面的渔港,停满了上百艘大大小小的渔船。这是9月底的一个中午,大多渔民已经上岸,这是上午最后一批海鱼到来。 “生意不好做,现在鱼越来越少了。”鱼贩之一的陈先生坐在凉棚下,一边晃着腿一边苦笑着说,他记得十几年前,这里曾经非常兴旺,那时候就吸引了大批的外地人来遮浪镇,但这些年随着捕捞过度,当地盛产的鱼类已经越来越少。 圆形的枪鱼、长条形的马鲛鱼,是遮浪镇乃至汕尾的特产,一度很有名气。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的汕尾有10个重点渔港。年代,汕尾已有1万多人口(含渔民),其财政收入占了海丰全县的三分之二,有“小香港”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汕尾渔场成为全国闻名的四大渔场之一,改革开放后,汕尾渔场成为全国渔业综合体制改革试验区之一;汕尾还是中国“四大贝雕场产地”之一,广东省主要原盐生产和出口基地。直到年,汕尾海捕总产量依然达15.1万吨,占广东省的12.7%。 无数辉煌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今日汕尾给人的印象只有落后与破败。即使是靠海吃海的渔民,也面临着无鱼可打的困局。 9月底的汕尾,刚刚过了“休渔期”。渔民们说,15年前,大马力的渔船年捕捞量多万吨,而现在不到一半。过去,带鱼、马鲛鱼是这里的常年品种,而现在也开始分大年和小年了。那时候,马鲛鱼1斤才卖2元左右,现在大的马鲛鱼根本就没有了,捕上来的多是20-30厘米的小马鲛。 当地渔民说,汕尾沿岸原本是大黄鱼的产卵地,而现在,汕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黄鱼已经基本绝迹。“近些年搞大网、休渔期,但看上去是没什么变化,鱼还是越来越少。”陈先生说,其实汕尾鱼类的上游商家需求一直在增加,但捕捞数量上不去,已经很难跟外地的渔产区竞争。 在海边长大的詹女士,见证了遮浪镇从兴至衰的过程。她自幼跟随父母从揭阳移居这里,父母一直在海里打鱼为生。她在这里和同样来自老家的一名男子结婚,32岁的她,三个小孩已经都在上小学高年级。 詹女士记得,自己小时候海边码头一片热闹景象,本地人几乎家家都是出海打鱼,到后来,打鱼的渔民已经逐渐被外地来谋生的人们取代,因为海鱼数量越来越少,不少本地人都已经不再愿意从事这个行当。 宫前村的祠堂门口,贴着禁止乱停放船舶的告示,但还是阻挡不了渔民将船扣在门口的地面上。每年都有新的渔船被制造出来,但也有老的渔船被抬上岸许久不用。 “现在本地人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打鱼,年轻人都出去了,现在街上除了游客,都看不到年轻人。”詹女士说。她在码头边上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卖一些便宜的烟和酒,顾客也都是辛劳一天后上岸的渔民。 詹女士的父母一无所长,只能继续以打鱼为生,但丈夫已经不能靠这个为生了。随着三个孩子即将小学毕业,父母渐渐老去,两夫妻的经济负担日益增大,今年7月中,她的丈夫离开遮浪镇去深圳一家工厂帮老乡做事,月收入0元左右。 “我还没去过那边,不知道你们下面(深圳)吃的东西是不是差不多。”她经营的小杂货店,月收入和丈夫在深圳打工的收入相差无几,但她却依然对未来抱有希望。 转型 从海边小镇到旅游业唱主角 一栋栋酒店正在兴建,游客们戴着太阳镜嬉笑着走向沙滩,扑进碧蓝色的海里游泳。肤色黝黑的年轻渔民则已在路边拉客,极力推荐海上游乐项目。这些世代打鱼的渔家子弟,正在摇身一变成为新潮的旅馆业者、游泳教练。 她的希望来自一个叫深汕合作区的计划,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年就成立了,却一直没有什么起色,园区内大片大片的农田和虾塘,工厂见不到几个。深汕特别合作区于年成立后,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直到去年有了新政策,汕尾另外5个园区随之成立发展,邻近的红海湾片区也因此受益,尤其是今年,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的策划下,红海湾成为汕尾海洋文化旅游系列推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场地。 今年,红海湾已经举办了开渔节、沙滩节、啤酒节等多项活动,吸引来的游客不少,詹女士的小店生意不错。除此以外,当地旅馆的生意大好,每到黄金周都供不应求,村里一户村民准备将自己的房子整栋租出去做旅馆,年租金开价30万元,震动了整个宫前村。 詹女士家背后,抬头望过去,已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栋栋酒店正在兴建,游客们戴着太阳镜嬉笑着走向沙滩,扑进碧蓝色的海里游泳。肤色黝黑的年轻渔民则已经在路边拉客,向记者极力推荐海上游乐项目。这些世代打鱼的渔家子弟,正在摇身一变成为新潮的旅馆业者、游泳教练。 遮浪镇周边的海岸礁岩多姿多彩,曾经吸引了20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海岛外景在此拍摄。这里的海域,水浪动静适合帆船、帆板运动,现建成广东省海上运动训练基地。年亚太地区帆板锦标赛暨奥运精英赛,年省八运会帆板赛,年全国九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年广州亚运会帆船比赛均在此地举行。旅游区已建成,有海逸居度假别墅区,海上运动俱乐部,宾馆饭店设施和海水泳场设施。 今年6月份,深圳大中华集团在红海湾的旅游产业园奠基,这里将被建成一个滨海度假类综合体,集酒店、公寓、会议、商业和住宅于一体,用地面积约28.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86.4万平方米,填补汕尾市滨海旅游大型开发的空白。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正是汕尾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何学文最为看好的汕尾机会之一。他认为,深圳缺少海天资源,而汕尾拥有公里海岸线,珠三角6个海湾有2个在汕尾,素有“粤东旅游黄金海岸”之称。汕尾还有全国最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一直都排在全国前十,时不时会跑到第一的位置上。成为莞深惠的后花园,汕尾当仁不让。 去年厦深铁路开通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汕尾的原生态之美,旅游人次已经翻了一倍,酒店接待能力没跟上来。“3+1”之后,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汕尾原有的温泉、山水、水果蔬菜等资源将被发现,当地的基础配套也会进一步吃紧,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机会。 定位 从被动承接到主动遴选 不知从何时起,“承接产业转移”这种说法已经变成了“承接产业配套”,这种转变实际上反映了汕尾加入“3+1”之后定位的变化。汕尾要遴选那些对环境没有污染的优质产业。深圳给汕尾带来的是礼物,而不是垃圾。 何学文眼中的汕尾机会当然不止旅游这一个,首要的机会是承接莞深惠的产业配套。莞深惠都有自身特点,如东莞、惠州都是以村镇为原点起步的,现在发展空间有限,基础设施不足,想上大项目很难,只有汕尾有这个土地条件,也是最好的承接平台。 不知从何时起,“承接产业转移”这种说法已经变成了“承接产业配套”,这种转变实际上反映了汕尾加入“3+1”之后定位的变化。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交通基础设施组组长、汕尾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韩浩说,说产业转移容易让汕尾误会,感觉是你深圳不要的才给我,现在讲配套,实际上并不是你不要的,而是深圳仍然要发展,只是因为土地和人工成本降低才考虑来汕尾,汕尾也要遴选那些对环境没有污染的优质产业。深圳给汕尾带来的是礼物,而不是垃圾。 大中华的项目,可以说是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给汕尾带来的诸多“礼物”中的一份。9月25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投资环境推介暨项目签约动工仪式在合作区办公楼隆重举行,共有12个重大项目签约,签约仪式后,又进行了合作区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动工奠基仪式。 在历经数次投资推介会后,藏在深闺的深汕合作区逐渐为深圳企业所熟知。何学文年2月份来到汕尾后,经历了一开始对汕尾的“妖魔化”印象到后来的“这么好的地方不发展太可惜”的认识转变,已经57岁的他有种理想主义情怀,给人一种特区建立之初“孺子牛”的劲头,他一来,就在每个挂职的深圳干部名片后面印上8句话:牢记使命、心怀理想、开拓务实、追求卓越、团结协作、规范高效、严于律己、全面提高。 和他一样,深圳的企业对汕尾的态度也经历了一番变化,企业家们刚开始来时最常说的话就是:没来过汕尾、不敢来汕尾、汕尾民风彪悍……但当他们真正了解汕尾的区位优势、优惠政策之后,印象会完全扭转,知道今年合作区又拿了十几个2号章,管理权拿在手里,可以直接卖地,对合作区的发展就更有信心了。 变化 从企业不敢来到签约项目倍增 “感觉就像当年的深圳特区,有种改革开放之初的特区精神。”9月25日签约仪式结束后,宝安区工商联林副会长语气兴奋,赞不绝口。他认为产业链需要时间培育,完全可以做成深圳接单汕尾制造的新总部模式。 这种变化体现在投资项目的数量上。4月28日,汕尾第一次搞项目签约活动时,合作区只有2个项目,全市其他区域有6个,还都前提是有基础,只差临门一脚的“捡现成”。6月24日第二次签约时,合作区有7个项目,其他区域有4个。9月25日第三次签约合作区有12个,全市18个,而且还有动工仪式。3次一共72个项目,今年内签个项目铁定没问题。 不仅项目数量越来越多,项目质量也越来越好。过去的商贸型、非工业制造型项目较多,现在则是制造业为主,第三次签约时,制造业项目已占比32%,产业园区的概念见雏形。以前全市还只有深汕合作区,今年有了1+5一共6个园区,陆河(坪山)共建产业园、海丰(龙岗)共建产业园、陆丰(罗湖共建产业园)、汕尾高新技术园区城区(光明)共建产业园以及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等5个园区以对接深圳为主,工业项目与园区一同发展,整个汕尾的招商引资算是开始进入快车道。 目前,深汕合作区已签约56个项目,意向投资亿,已落户世界强企业5家,在建项目21个,投资20亿。腾讯、华润等大企业的大项目都在运行中。而汕尾也确实有强大的诱惑力———距离深圳仅一个多小时车程,工业地价只要元/平方米,而且不再收取报建费等费用,实际地价只有元/平方米,厂房租金5-6元/平方米,工业电价只要1.1元/度,水价也只有深圳的60%。“这是今年的价格,随着开发越来越热,到明年再来地价肯定会调整。”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唐绍杰对企业家们说,想来投资要趁早。 “感觉就像当年的深圳特区,有种改革开放之初的特区精神。”9月25日签约仪式结束后,宝安区工商联林副会长语气兴奋,赞不绝口。他将深汕合作区对工业企业的吸引力优势,归结为四个高起点:项目高起点,规划高起点,管理高起点,政策配套高起点。他认为,即使开发区暂时没有形成一些工业企业配套的产业链,都不是问题,产业链需要时间培育,完全可以做成深圳接单汕尾制造的新总部模式。“当年香港就是这么做,前店后厂,香港接单深圳制造。”他认为,合理地转移深圳部分工业企业,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会让深圳企业更有竞争力。 实际上,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已经是企业在推动政府在往前走。合作区面积平方公里,比深圳特区还大,在规划中,合作区不再是一个工业区,而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有很多组团,既能工作也能生活。比如以前没想过建机场,但有企业来谈过很多次,现在有可能建设小型通用机场,还有企业看中汕尾滨海的水质,要建游艇基地,都是之前想都没敢想的项目。还有海洋重工、黄金珠宝、深水码头等等这些只有在汕尾或者汕尾已有基础的产业统统都写入了汕尾发展的蓝图上。(转自南方都市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xw/14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微报2017年2月24日三分钟汕尾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