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寒热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千年来,因脉诊的重要性和难以掌握性,历代医家所著论述累牍充栋。关于脉之提纲,不同医籍之中各有不同说法。《内经》中以“缓急大小滑涩”为诸脉之纲领,《难经》则曰“浮沉长短滑涩”,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弦紧浮沉滑涩”,及至清代,太医院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亦曰:“以浮沉统诸浮上沉下之部位也,以迟数统诸三至、六至之至数也,以滑涩统诸滑流涩滞之形状也……故为诸脉之提纲也。”后世医家,逐渐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滑涩类脉之提纲舍去,谓之“脉之浮沉迟数乃提纲之提纲”,愈将脉之分类简单化。 近现代临床医生临证之时,关于迟数脉的掌握多宗邹丹源“迟数者,寒热之定准也”,认为迟脉,不论因于何气,皆主冷;脉数,不论因于何气,皆主热。而清代管玉衡著《诊脉三十二辨》中所云“迟,阴土也,乃阴盛阳亏之候,主脏寒;数,阳火也,为阳热太过之脉”,此论更是被断章取义后大行其道,以至于临床过程中往往出现辨证不准影响及临床疗效。 临床上,脉之迟数所包含临证意义甚广。迟脉,可见于寒证、阳虚证、血瘀证、食积等证。人体外感寒邪,凝滞经脉,气血流行不利,脉之至数减少而见迟脉。冬季脑梗死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春、夏、秋季,盖因冬季经脉感寒,气血易致凝泣不通。 气为阳,血属阴,气血相搏,成之曰脉。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损伤,人体阳气虚弱,一则难以温煦经脉中血,使之凝泣;二则不能推动经脉中血,使之循行减缓,故而脉见迟象。 气为无形,血属有形。或外伤,或内疾导致人体出现瘀血,有形之血积滞于经脉之中,阻碍经脉运行,气血循行不畅,则会出现脉微大而迟。 人得胃气而生,无胃气而死,而人之胃气又以降为和顺。人得胃气,阳明胃肠之腑通畅,则人体周身经脉通畅,脉象匀和。由于饮食失调,积于阳明胃肠之腑,胃气不和导致经脉不利,在积滞郁而化热之前,脉象可为迟滑之脉。 数脉,可见于热证、阴虚证、亡血、表寒等证。数脉于临床多见于热证。人体感受外热,或邪热积聚于内,必影响及经脉,血得热而行流利,气得热则慓疾滑利,气血相搏,呈欲欲外越之势,至数增加以达泄热自稳,回归阴阳调和状态,脉象或浮数、或滑数、或洪数。 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阴平阳秘。阴阳调和,无论水平高低,人体就会处于相对安全状态。由于外感入里化热,或饮食七情等因素伤及阴分,阴阳失调,出现阳分相对亢奋的阴虚有热状态,人体亦会出现脉之至数增加,泄余热自稳回归阴阳调和状态,只是此时回归的阴阳调和状态是一种相对低水平的调和状态。 人体出现亡血之时,脉可呈现沉而微数之象。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一旦出现亡血,气随之损耗,人体进入气不能统摄、推动、温煦,血不能濡养的病理状态,气血相搏无力,唯有增加循环至数以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基本需求,从而出现脉微而数。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云:“脉浮而数者,可收汗,宜麻黄汤”,麻黄汤证出现脉浮而数,乃是由于人体感受表寒,阳卫之气与外来寒邪激烈交争,身体代谢显著加快,处于疾病向愈和入里化热的转折点,脉象不同于外感风热之邪的浮数或浮缓而数,当是浮紧而数之脉。 如上所述,迟数之脉所主绝非仅仅寒热,一脉多病在临床上甚为常见,作为提纲脉,熟练掌握是学好脉诊技术的重要基础。 由于人体的个体差异,四时、饮食、环境的影响,六部脏腑脉象的不同属性,以及不同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临证时所采集到的脉象很少见到单纯脉象,往往兼见多种脉象,如何去伪取真,分清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合理遣方用药,需要结合望、闻、问诊及临床查体和各种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心痛胃脘痛金铃子散(《保命》)治热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者。 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痛止,与枳术丸。枳术丸(见伤食。) 煮黄丸(《洁古》)治饮食过多,心腹胀满,胁肋走气,癖刺痛,如神。 雄黄(研,一两)巴豆(五钱,去皮心,研如泥) 上入白面二两,同研匀,滴水丸,如桐子大。滚浆水煮十二丸,滤入冷浆水内,令沉冷,每用时用浸药冷浆下一丸,一日十二时尽十二丸,以微利为度,不必尽剂。 本汤(洁古)治大实心痛,大便己利,宜以此撤其痛也。 本(半两)苍术(一两) 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半盏,温服。 术附汤(《活人》)治寒厥暴心痛,脉微气弱。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白术(四两)甘草(炙,一两) 上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 麻黄桂枝汤(《三因》)治外因心痛,恶寒发热,内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 麻黄(去节,汤浸,焙)桂心芍药细辛(去苗)干姜甘草(炙。各七钱半)半夏香附(各五钱) 每服五钱,水盏半,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渣,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黄,量虚实加减。 九痛丸(《金匮》)治九种心痛。 附子(炮,二两)生野狼牙(炙香)巴豆(去皮心,炒,研如脂。各半两)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证,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乌头赤石脂丸(《金匮》) 蜀椒(一两)乌头(炮,二钱五分)附子(炮,半两)干姜(炮,一两)赤石脂(二两) 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疾未已,稍加服。 栝蒌薤白半夏汤(《金匮》) 栝蒌实(一枚)薤白(三两)白酒(一斗)半夏(半升) 上同煮至四升,服一升,日三服。 大建中汤(《金匮》)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桂枝生姜枳实汤(《金匮》) 桂枝生姜(各一两)枳实(五个)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藿香正气散(见中风。)五积散(见中寒。) 扶阳助胃汤罗谦甫治漕运使崔君长男云卿,年二十五,体本丰肥,奉养高粱,时有热证,友人劝食寒凉物,因服寒药。至元庚辰秋疟发,医以砒霜等药治之,新汲水下,禁食热物。疟病未除,反添吐泻,脾胃复伤,中气愈虚,腹痛肠鸣,时复胃脘当心而痛,不任其苦,屡医未效,至冬不瘥。延至四月间,劳役烦恼过度,前证大作,请予治之。诊视脉得弦细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黄不泽,情思不乐,恶人烦冗,饮食减少,微饱则心下痞闷,呕吐酸水,每发作冷汗时出,气促闷乱不安,须人额相抵而坐。少时易之,予思《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为痿厥心冤。又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则卒然而痛,得热则已。非甘辛大热之剂,则不能愈,遂制此方。 附子(炮,去皮脐,二钱)干姜(炮,一钱半)草豆蔻益智仁拣参甘草(炙)官桂白芍药(各一钱)吴茱萸陈皮白术(各五分)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辛热,佐以苦温。附子、干姜大辛热,温中散寒,故以为君。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热,治客寒犯胃,为佐。脾不足者,以甘补之。炙甘草甘温,白术、陈皮苦温,补脾养气;水挟木气,亦来侮土,故作急痛,桂辛热以退寒水,芍药味酸以泻木来克土,吴茱萸苦热泄厥气上逆于胸中,为使。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三服大势去,痛减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壮,以助胃气。次灸气海百余壮,生发元气,滋荣百脉。以远少丹服之,喜饮食,添肌肉,皮肤润泽。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壮,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气,引气下行。 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气汤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惩忿窒欲,慎言语,节饮食,一年而平复。 草豆蔻丸(东垣)治客寒犯胃,热亦宜用,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一钱四分,面裹煨热,去皮)吴茱萸(汤泡去苦)益智仁僵蚕(炒。各八分)当归身青皮(各六分)神曲姜黄(各四分)生甘草(六分)桃仁(去皮,七个)半夏(汤泡七次,一钱)泽泻(一钱,小便利减半,一作一分,疑误)麦(炒黄,一钱半)炙甘草(六分)柴胡(四分,详胁下痛多少与之)人参黄陈皮(各八分) 上除桃仁另研如泥外,为极细末,同研匀,汤浸炊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白汤送下,食远,旋斟酌多少用之。 大柴胡汤(见伤寒往来寒热。)大承气汤(见伤寒潮热。)小胃丹(见痰饮。)浓朴丸(见积聚。) 紫菀丸(见积聚。) 星半安中汤(《统旨》)治痰积作痛。 南星半夏(各一钱半,俱姜汤泡)滑石香附枳壳(麸炒)青皮(醋炒)木香苍术(米泔浸一宿,炒)砂仁山栀(炒黑)茯苓橘红(各一钱)甘草(炙,五分) 气攻痛者,去南星、滑石,加浓朴、玄胡索各一钱;痰甚,加白螺狮壳烧灰一钱,临服入。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海蛤丸(丹溪)治痰饮心痛。 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栝蒌仁(带瓤同研) 上以海蛤入栝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 清中汤(《统旨》)治火痛。 黄连山栀(炒。各二钱)陈皮茯苓(各一钱半)半夏(一钱,姜汤泡七次)草豆蔻仁(捶碎)甘草(炙,各七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妙香散(《良方》)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虚烦少睡,夜多盗汗。常服补益气血,安镇心神。 山药(姜汁炙)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远志(去心,妙)黄(各一两)人参桔梗(去芦)甘草(炙。各半两)木香(煨,二钱半)辰砂(三钱,另研)麝香(一钱,另研)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温酒调下。 加味七气汤(《统旨》)治七情郁结,心腹痛,或因气而攻痛。 蓬术青皮香附(俱米醋炒,各一钱半)玄胡索(一钱)姜黄(一钱)草豆蔻仁(八分)三棱(炮七分)桂心(五分)益智仁(七分)陈皮(八分)藿香(七分)炙甘草(四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死血胃脘痛,加桃仁、红花、各一钱。 沉香降气散正气天香散(并见气。)桃仁承气汤(见伤寒蓄血。) 失笑散(《经验》)治妇人心痛气刺不可忍。 五灵脂(净好者)蒲黄(等分) 上为末,每二钱,用黄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盏,煎至七分,热服。 手拈散(《奇效》)治心脾气痛。 延胡索五灵脂草果没药(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不拘时,温热酒调下。 集效丸万应丸煎红丸(三方并见虫。)乌梅丸(见伤寒蛔厥。) 甘草粉蜜汤(《金匮》) 甘草(二两)粉(一两)蜜(四两) 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渣,纳粉,蜜搅令和,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瘥即止。 五苓散(见伤寒渴。)参苏饮(见发热。)二陈汤(见痰饮。)越鞠丸(见郁。) 温胃汤(东垣)治服寒药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 白豆蔻(三分)益智砂仁浓朴甘草干姜姜黄(各二分)黄陈皮(各七分)人参泽泻(各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食前温服。 术桂汤(东垣)治寒热所客,身体沉重,胃脘痛,面色痿黄。 麻黄(一钱)桂枝(五分)杏仁(十粒)草豆蔻仁半夏泽泻炒曲(各五分)苍术(三钱)陈皮白茯苓(各一钱)猪苓黄(各五分)炙甘草(二分)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 桂黄散大承气汤小建中汤大柴胡汤(三方,并见《伤寒》。)胃苓汤(见泄泻。)理中汤(见伤寒。)补中益气汤(见劳倦。)温中丸(见黄胆。)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术二两,见伤食。)木香槟榔丸(见伤食。)紫雪(见发热。)小胃丹(见痰饮。)左金丸(见发热。)十全大补汤(见虚劳。)五膈宽中散(见反胃。)四七汤(见中气。)挝脾汤(见呕吐。)苏子降气汤(见痰饮。)小半夏茯苓汤(同上。)半硫丸(见大便秘。) 附方 拈痛丸(《奇效》,下同)治九种心痛。 五灵脂蓬莪术(煨)木香当归(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橘皮煎汤送下。 大沉香丸治冷气攻冲,心腹刺痛,亦治卒暴心痛。 沉香干姜(炮)姜黄辣桂檀香(以上各四钱)甘松(洗,焙)白芷天台乌药甘草(以上各八两)香附(一斤)白豆蔻仁(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细嚼,用生姜汤下。 沉香降气汤加乳香,治阴阳不和,心腹刺痛。(方见气门。) 灵脂酒治热气乘心作痛。 五灵脂(去砂石,炒)玄胡索没药(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芜荑散治大人小儿蛔咬心痛。经云∶虫贯心则杀人。欲验之,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黄绿水涎沫,或吐虫出,发有休止,此是蛔心痛也,宜速疗之。 芜荑雷丸(各半两)干漆(捶碎,炒大烟尽,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水七分盏,调和服,不拘时。甚者不过三服。小儿每服半钱。 蚕砂散治男子妇人心气痛不可忍者。 上用晚蚕砂为末,滚汤泡过,滤清汁服之,不拘时候。 治男妇急心气疼,禁了牙关欲死者,可急救。 上将隔年老葱白三五根,去皮须叶,捣为膏,将病患口斡开,用银铜匙送葱膏入咽喉中,用香油四两灌送葱膏,油不可少用,但得葱膏下喉中,其人即苏,少时将腹内所停虫病等物化为黄水,微利为佳,除根永不再发。 《海上方》治一切心痛,不问新久,并宜服之。 上用生地黄,随人所食多少,捣绞取汁,溲面作FS或冷淘食。良久当利出虫,长一尺许,头似守宫,后不复患矣。(食冷淘不用盐。) 白螺壳丸(丹溪)治痰积胃脘作痛。 白螺壳(火煨)滑石(炒)苍术山栀子红曲(炒)香附(童便浸)南星(煨裂,各一两)枳壳(麸炒黄)青皮木香半夏砂仁(各半两)桃仁(炒,去皮尖,三十枚) 上为末,春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冬加吴茱萸,用生姜汁浸蒸并为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 麻黄豆蔻丸(东垣)治客寒犯胃,心头大痛不可忍。(见腹痛。) 加味枳术丸(《正传》)治清痰、食积、酒积、茶积、肉积在胃脘,当心而痛,及痞满恶心,嘈杂嗳气,吞酸吐呕,脾疼等证。 白术(三两)枳实(麸炒黄色)苍术(米泔浸三宿,焙)猪苓(去黑皮)麦面(炒黄)神曲(炒微黄)半夏(汤泡透,各一两)泽泻(去毛)赤茯苓(去皮)川芎黄连(陈壁土炒,去土)白螺壳(。各七钱)缩砂仁草豆蔻黄芩(陈壁土同炒)青皮(去白)莱菔子(炒)干生姜(各五钱)陈皮(去白)香附米(童便浸)栝蒌仁浓朴(姜制炒)槟榔(各三钱)木香甘草(各二钱) 吞酸,加吴茱萸汤泡,寒月五钱,热月二钱半。久病挟虚,加人参、白扁豆、石莲肉各五钱。时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两,牡蛎五钱。 上为细末,用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百丸,清米饮送下。 颈项强痛驱邪汤(《会编》)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本柴胡家葛白芷升麻上生姜、薄荷 水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消风豁痰汤 黄芩(酒炒)羌活红花半夏(姜制)陈皮白茯苓甘草独活防风白芷家葛柴胡升麻 上生姜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疏风滋血汤 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羌活独活红花牛膝防风白芷家葛升麻甘草柴胡桃仁 上生姜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升麻防荆汤 柴胡黄芩半夏(姜制)甘草防风荆芥羌活独活家葛升麻赤芍药川芎白芷 上生姜、薄荷煎服。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 加味胜湿汤 羌活独活本防风蔓荆子川芎苍术(泔浸,炒)黄柏(酒炒)荆芥甘草(炙) 上生姜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发热恶寒有外邪者,加麻黄、桂枝;腰痛沉沉者,加熟附、防己;虚极者,去黄柏,加人参。 养神汤(东垣) 黄(一钱)人参(三分)甘草(七分)苍术(五分)白术(三分)柴胡(四钱)升麻(四钱)归身(五分)麦芽(五分)木香(一分)川芎(三分)半夏(七分)橘皮(一钱)黄连(五分)黄芩(酒浸,二分)黄柏(一分)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去渣,稍热服,无时。 椒附散(《本事》)治项筋痛连背髀,不可转移。 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 上末每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予一亲患此,服诸药无效,尝忆《千金髓》有肾气攻背强一证,处此方与之,一服瘥。 木瓜煎(《本事》) 本瓜(两个,取盖去瓤)没药(研,二两)乳香(研,二钱半) 二味内木瓜中,盖合,竹签签定,饭上蒸三四次,研成膏。每服三五匙,地黄酒化下。生地黄汁半盏,和无灰酒二盏,用八分一盏,暖化服。 和气饮(见水肿。)六味地黄丸(见虚损。)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xw/21036.html
- 上一篇文章: 道家真传秘方下收藏研究
- 下一篇文章: 工信部收回小米和北纬通信电信码号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