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市作家采风团quot湖东文化之旅
◆◆◆ 文 蔡金针图 陈永翰 作者简介蔡金针,笔名海陬人,广东陆丰市人,广东省楹联学会会员、汕尾市作家协会会员、汕尾市诗歌学会会员、汕尾市《蔡氏通谱》编辑部副主编、陆丰市作家协会理事、汕尾市楹联学会理事,作品散见于《儒林门第》《湖东文艺》《陆丰文学》《陆丰文史》《海丰文学》《海风》《海丰联苑》《汕尾楹联》《楹联家》《陆丰诗词》《陆河文艺》《惠来诗词》《诗词月刊》《揭阳诗词》《蔡氏宗刊》《陆丰报》《汕尾文艺》《汕尾文化》《汕尾日报》《东岸》《羊城晚报》等报刊。 “咚咚咚,骑马到海丰,海丰人姓陈,骑马过南田,南田生柳究,柳究双头红……”这一民谣,把我们带到了南田村。之所以我们到南田村,是因为陆丰市作家协会组织二十多名会员到湖东镇进行釆风活动。 据了解,南田村现隶属于陆丰市湖东镇,旧称“蓝田村”、“种玉乡”,该村建筑整体坐北向南,坐山向山,村前有大湖,山多大石,树木茂盛。南田村置居于明末清初,原住民有颜、魏、谢、许、黄、陈(棚迹陈和现有陈)等姓,现有陈、黄两姓。原是饶平隆都溪尾乡的陈瑞潮,于清初移居碣石,走村串巷做小生意,拜东山村志士为义父,后定居南田,成为南田村陈姓肇基祖,至今已传十六代,人口近六千人。 湖东一天之行,虽然安排活动的时间短,但我们不觉得累。尤其最后一站,到南田村上山探幽炼丹石室,这是今天釆风活动最大的收获。我们先在南田村委广场做短暂的休息,后在熟悉炼丹石室路线的一村民带领下,从村前走到村后,经过好长的田埂小路,又绕过几座山,跨过南田水库尾,再向上登后径山。因为后径山的南侧是属于南田村所辖,山之后是南塘镇后径村,以山为界。如山之南称蓝山,也是炼丹石室的所在地。 上山难,这是真的,要是前几天来,因为下过雨,上山更难了。幸好昨天南田村委组织村民给山路挖台阶,我们一行人才不觉得山路那么难走,还一路品尝到野生油柑生苦后甜的滋味呢,为我们增添不少说笑的情趣。 炼丹石室,南田村人们称为“老公厝”、“老公洞”,位于南田水库西北的山峰下端,洞口有石门框,石门内修洞穴。据说,里面有石床、石桌,洞长近千米,直通后径山,石室下方山涧泉水清澈。刚刚带我们上山的人不见了,我们感到很吃惊。后听村主任说,原来他拿着打开亮光的手电筒钻进石室去,出来时,还向我们介绍石室的位置。 石室,我们不敢冒然进去,因为南田村过去为了防止山贼、土匪,把石室门用碎石阻住,只留下够一个人钻进去的洞口。我们对村主任说,为何不借这大好的时机,开发该村的旅游业,带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我们站在石室上面的巨石前,认真地观察摩崖石刻,看看在它上面刻着什么内容。要是南田人们重视,早就该给这石刻书红了,我们读起来也不会吃力。幸好得到一份《南田村简介》资料,我很快地查到这石刻的内容。相传明末有高人邓先,字时权,曾在这石室修炼,其后人邓益于清乾隆七年(年)修缮洞穴门第,书刻楹联:“石室灵丹曾未炼,青囊秘授有真传。”横额为“遗迹蓝山”,两刻石刻灯笼内各有“八修仙友”、“三渡佛徒”,中间为“邓先字时权”等内容。从石刻内容看来,这应该是邓先墓碑的标志,以巨石刻字为碑,很有意义,给后人留下探古的兴趣,也向世人说明了石刻下面就是他炼丹未成西归的遗憾事。清道光壬午年(年),陈肃君在后埔山地龙石镌刻"残篇化迹"中的”石室藏今古,幽岩隐圣贤",来表示对邓先炼丹未成西归的遗憾和纪念。这两处的石刻,一在高山一在低山,一呼一应,成了南田村的文化遗产。但我不明的是,既然有“遗迹蓝山”,为什么南田村不改称为原来“蓝田村”的叫号呢? 蓝山,我们来了,不是为着邓先的"青囊"而来,而是为了看看这位先人在这石室炼丹的遗址,以表示对他深深的敬意。但愿他的“青囊”能存世,而不是陈景赋先生游蓝山遗迹后所吟咏的诗一样:“遗迹蓝山三百年,青囊何故失真传。佛徒仙友跨鸾去,此地空留石刻篇。” 《陆丰》报通讯员《湖东文艺》责任编辑许鸿雁 《陆丰》报通讯员《湖东文艺》美术编辑陈永翰 《湖东文艺》出版经费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ys/16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湖东镇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49位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