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风韵独领风骚的民间艺术精粹河田高
小儿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34458.html 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汕尾市陆河县“河田高景”榜上有名。每年正月二十日,四里八乡的人都要赶到陆河河田圩看“出景”,把一个小小的河田圩挤得水泄不通。 至于高景这个特殊的习俗是怎样来的,那就要从秦朝初时说起了。那时,湖南,江西南部的南山,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都是秦始皇开发的驻地。赵佗和五十一万五千多个“北方农民”是最早进入南方的客家汉人。据民间“先有苏屋祠,后有河田圩”的说法。客家先民的南迁,不仅带来了农业,陶瓷,工艺,还带来了民间传统艺术高景(飘色)。 明代时期已在岭南形成喜爱喜剧的风俗,粤剧便是相当部分地区客民所喜欢的剧种,随之也涌现出了一批名角,凡有节日,客民必须演戏,一饱眼福。到清代咸丰年间,尤因粤剧名伶李文茂率众相应太平天国起义失败,清廷下诏解散所有粤剧班,禁止演戏。习俗不易改,禁令不能违。遂以小孩扮成戏曲人物,赋以戏剧内容,以木柜抬送巡游,配以鼓乐,恰似在一个个小舞台上演戏一般。木柜色板(景屏)扮演一个汉族历史传统中的故事、人物。 客家先民把中原带来的民间文化艺术“飘色”不断改造发展、升华,最后以其高、奇、险独领风骚,”高景“其谐音为高兴、也喻示好年成出景致。久而久之,陆河客家人称“飘色”为“高景”。 河田高景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组成。景床是个长×宽×高=1.2×1.0×0.8米的粗木架,它用来固定景梗、景物,是基座;景梗是根长6-8米的锻造小钢条;景物由景童、景旦和道具组成,景童由13-14岁以下少男少女扮演,景旦由5-6岁小童扮演,道具包括服装、饰品等,它们均为高景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景出游时,每架景除景童、景旦外,一般要配备4-8人为抬景,6-8人为导景,3-4人为护景,1-2人为监景。整架高景由4-6人抬着,在众人严密监护下前进。高景之后有众多狮班、乐队旗仗随行出游,组成一支庞大,整齐、载歌载舞的游艺队伍。 高景分为五甲,每甲一个景屏,五甲共五个景屏,每个需要20至22个人,如果五甲齐出,需一百多个人,加上彩旗队,鼓乐队,便成了一支相当壮观的文艺游行队伍了。高景艺术具有综合性,涉及到锻打色梗的铁匠工艺,锻打色梗的铁匠必须具有高超的锻打功夫,这样锻打出来的色梗才能刚柔相济,还涉及到整个版面的审美效果,力学等。可见河田高景与各地的一样,但她最重要的特点,概括来说就是具有浓厚的民众意义的广泛群众性。 高景出游结束后会集中在广场评奖,评奖能促使装景的艺人不断更新工艺,使色梗越来越细,色梗一年比一年高,最高的达六米多,色梗越高、细,技艺就越巧。 对于河田高景,自中原汉人南迁至今,不断活动,然而在文革期间停止了十余年,打倒了“四人帮”后才慢慢恢复了它本有的风采,继续活跃在人民群众中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它是陆河民间艺术中的一块灿烂的瑰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ys/20416.html
- 上一篇文章: 汕尾海丰警方挖出涉案上千万的跨省电诈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