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考二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第二章潮汕历史沿革 在前文中已经叙述了,潮汕经历了多次外来移民,行政架构在历朝历代也分分合合多次,最终形成潮汕这一称呼还是在近代因铁路而得名,那么,潮汕作为一个行政区域,其沿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对汕尾是不是属于潮汕总有一些争议呢? 在这一个章节,七弦主要参考了韩山师范学院黄挺研究员的《潮汕简史》和清康熙年间林杭学的《潮州府志》中的一些说法,就潮汕地区的行政沿革做一个简单介绍。 潮汕大地自从有了行政建制之后,先后出现了一些名字,其中最老的应该就是“揭阳”了。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年),在南海郡增设揭阳县,县域包括今广东省揭阳市、潮州市、汕头市、梅州大部、福建省漳州南部一带,属南海郡管辖,自此,潮汕地区始有正式行政建制,这是潮汕区域行政建制的开始。 但当年的“揭阳”县是不是就在现在的揭阳市呢?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尚存在争议,并未形成一致性意见。 公元前年,秦末汉初,赵佗取代任嚣成为秦朝新任南海郡尉,据史载,赵佗征讨岭南时候,是任嚣的的副手,现河北正定人,不过后台强硬,19岁时候就伴随秦始皇周游天下了,后来就取代任嚣做了郡尉。此时秦始皇已死,北方大乱,赵佗为防止北方战乱波及岭南,于是自立南越国于五岭之南,为南越王,后又称帝,都城设在番禺。 西汉建立以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年),为加强对中央集权,限制闽越王和南越王做大,西汉王朝划出南越国东部南海郡的潮梅地区和闽越国的闽西等地,建立南海国,封南武侯织为南海王。 但当时的南越处于赵佗的控制之下,据一些史书分析,这个南海国,并没有完全得到南越国控制下的潮梅地区的封地。 然而后来南海国又联合闽越国与西汉政府对抗,被汉王朝所灭,南海国共存在了37年。南越王赵佗趁机收复旧土,并将都城以南武侯之名号定名“南武城”,即今广州市。 公元前年,在汉文帝两次派赵佗好友陆贾传书表达善意之后,赵佗登帝位49年之后,宣布去帝号。 公元前年,赵佗去世,据传,他活了岁,在位71年,是中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之后,南越王国又传了四代。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闽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向西汉请求内附,南越由此平定,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今潮汕梅榕一带)、中宿县(今清远一带)。 西晋咸和六年(公元年),揭阳县分划成海阳、潮阳、绥安、海宁4县,隶属东官郡。 东晋义熙九年(公元年),从东官郡中分出,以秦汉揭阳县地域设置为“义安郡”,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和义招五县,郡治驻海阳县。 这也是潮汕州郡一级建置的开始,郡治就是海阳县,后来析出揭阳县并演变成潮州潮安,这样演变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当年揭阳县治也有可能在海阳县区域内,但这样的说法目前尚无具体依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揭阳是潮汕大地上首先出现的行政区域名称。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年),将原义安郡地域改名为潮 州,从此潮汕这个地方就有了“潮州”这个名称,这也是这片大地叫得最长时间的名字。 这时的潮州除管辖义安郡的五县外,加上前朝南齐设立程乡县,共辖六县。 唐代,潮州辖海阳、潮阳、程乡三县。 宋元时期,宋重新在海阳县析出揭阳县,揭阳的行政区域名字再次出现了,潮州行政区域增加到4县。 元时改为潮州路总管府。 明初改潮州路为潮州府,下辖4县(海阳,潮阳,揭阳、程乡)。但到了16世纪后期,就增加到了九个县。分别为: 海阳、潮阳、揭阳、程乡、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到崇祯六年(年),程乡析出平远、镇平两县,潮州府共辖11县。 清初雍正十一年(年),析出程乡、平远、镇平与兴宁、长乐另外设立嘉应州(现梅州市),余下各县仍归潮州府,这是潮州下辖8县。 乾隆三年(年)置丰顺县,划归潮州府管辖,从此潮州确定了九县格局,此时的潮州府城是广东省内仅次于省城广州的区域性大城市。 广东省水陆图 大清帝国全图广东省地图 民国三年(公元年),民国政府在粤东设置潮循道,设道尹,驻汕头,属广东省,辖澄海、惠阳、博罗、新丰、紫金、海丰、陆丰、龙川、河源、和平、连平、潮安、丰顺、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普宁、南澳、梅县、五华、兴宁、平远、蕉岭二十五县。即由潮循道管辖原潮州府,惠州府,嘉应府境,相当于今汕头市、汕尾市、潮州市、揭阳市、惠州市、梅州市、河源市。 版中华民国新地图 年,汕头市政厅成立,与澄海县分治。汕头也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海外潮商的支持,成为当时中国的重要通商口岸,成了后起之秀。 年广东省第五区成立,署治驻潮安县,后迁往汕头,第五区辖境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丰顺县。 新中国成立之初置广东省潮汕专区,后又改成粤东行政区,治驻潮安县城(现为潮州市),后迁汕头。 6年设置汕头专区,专区辖今潮阳区、潮安区、澄海区、饶平、南澳、揭阳、普宁、惠来、丰顺、梅县区、大埔、五华、兴宁、平远、蕉岭等区县。 年潮汕三市未拆分前行政地图 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汕头龙湖片区试办经济特区。 年12月22日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汕头地区,设立汕头市,原地区所属8县1市并入汕头市。 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面积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分龙湖和广澳两片区。 年元旦,潮汕一分为二,潮州市成了省直辖市(县级市),由广东省直接管辖,不再由汕头市代管。 年元旦,潮州市升格为副地级市(省直辖市),辖原潮州市区(即湘桥区)和潮安、饶平两县。 年4月,国务院批准汕头经济特区的区域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平方公里。 年11月,潮汕行政区域再次调整,潮汕二分为三,潮州、揭阳分设为地级市,将原揭阳县分为榕城区和揭东县,并划入普宁县、惠来县、揭西县归揭阳管辖。 据说,当时这样的一种分拆,还是由于汕头的要求。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在十年左右的发展中,已经远远落后于深圳。汕头认为,这是由于汕头地域过大,无法集中资源进行高质量的建设,且当时潮州、揭阳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汕头,无力作为经济腹地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汕头提出学习深圳,采用一市带一县的模式,集中力量建设经济特区,这一思路在当时应该形成了共识,于是汕头选择了其时县域经济最发达的潮阳县作为其经济腹地,而把其余县市分设了出去。 年初,潮阳县和普宁县相继改为潮阳市和普宁市,分别由汕头市和揭阳市代管。 年4月18日,民政部批复撤销澄海县,设立澄海市(县级);由省直辖,汕头市代管。 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潮阳市、澄海市,设立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 最后再说说汕尾市,即俗称的海陆丰地区,为什么总是对它是不是属于潮汕总有争议。 从汕尾市的历史来说,上古时期与潮汕的历史基本相同,也是在距今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渔猎种植,生息繁衍,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周礼·夏官·职方》称为藩服之地,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至汉初,汕尾全境均属南海郡博罗县地域,与潮汕同郡不同县。 公元年,西晋王朝设置义安郡,包括了海阳县(今潮州)、潮阳县(今潮阳、潮南)、海宁县(今惠来西部大部、陆丰、陆河部分)、绥安县(福建部分及潮州部分)、义招县(今广东大埔县湖寮镇古城村)5县,汕尾部分地区包含在内。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汉平南越,始置海丰县,汕尾隶属东官郡,辖地包括现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普宁、揭西之部分地区,这时起,汕尾跟潮汕就并不完全在一起了,这个时候,潮汕的大部分地区已经从东官郡分出,成为义安郡的一部分了。 隋开皇十一年(公元年),东官郡与梁化郡等并置为循州,海丰县改属循州,汕尾和潮汕又在一起了。 五代十国时期,循州改为祯州,汕尾随属祯州,汕尾和潮汕还是在一起。 宋开宝四年(公元年)设广南东路祯州,天禧五年(公元年),改祯州为惠州,时海丰、博罗、河源、归善(今惠东)四县均属广南东路惠州,这时汕尾和潮汕分开了,大部分归惠州了,陆丰地区的一小部分跟潮汕还在一起。 元代,汕尾地区属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惠州路,跟宋代时没有变化。 明代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但是在县治上做了微调,潮汕八邑得以确定,海陆丰地区彻底划归惠州。 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还是没有变化。 民国初年,汕尾隶属广东省潮循道,归汕头管辖,海陆丰地区和汕头又在一起了, 民国19年(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行政督察区制度,海陆丰地区隶属广东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与惠州在一起,然而跟潮汕又不在一起了。 但在年时候,又与普宁、惠来、潮阳、南山一起,划归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与潮汕、惠来搅在了一起,嗯,海陆丰和潮汕的部分身体和灵魂是在一起的。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陆丰均属粤东江专员公署管辖;3年改属东行政公署;7年隶属惠阳专员公署;8年12月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年9月,又归属惠阳地区专署管辖。 MyGod!我是谁?我在哪? 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汕尾市终于独立了。 由上述历史沿革可以看到,海陆丰地区在整个古代,基本上与潮汕同属一个行政区域,但在处于行政区边缘,边界并不稳定,时常各种分化组合,处于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交织的前沿。 明清以后,潮汕八邑划定之后,汕尾被分了出去,与潮汕只是相邻,并没有成为一体。 而民国与建国后,海陆丰人一直在惠州及汕头的管辖区域中跳来跳去,汕尾人终于迷糊了:我跟潮汕人到底有没有关系? 行政沿革应该是扯不清楚了,那么我们从汕尾人的结构来说吧,参考史料,汕尾人的来源与潮汕地区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其构成主要有福佬人、广府人、客家人、疍民,以及极少数的畲人、瑶人等。 这客家人,事实上也是历次战乱中从北方迁入的汉人,与潮汕人的区别是,客家人是直接从中原迁入了惠州、梅州一带,后来又迁入了汕尾河源一带。而潮汕人是先迁到了闽南赣南,其中有一部分人后来迁到了潮汕,潮汕人与闽南人是存在一定血缘关系的。潮汕人来源于闽南那些已学会以捕渔为生的中原人后裔,在茫茫的大海上,渔民必须以生命为代价与大自然的惊涛骇浪抗争才能有所收获,这也锻造出潮汕人敢闯敢于斗狠的性格。而客家人依然承继着中原农业文明,以农耕为主,当时较平坦地带的土地早就被当地族人开垦,为了生存客家人只能蜗居较为偏远的山林。作为“少数民族”的客家人,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发生冲突,他们不得不选择忍让和顺从,从而形成了逆来顺受、随遇而安、不与人争强的族群性格。 广府人,属于先秦时期就迁入广东的中原人,此后又融合了后来潜迁入的中原人,形成了广东目前的主流民系,这是广东目前最大的民系,其人口所占比例近60%,也是是汉族民系所推广自身文化即广府文化最成功的人群。 而福佬人,就是指南迁的福建人,但并非如潮汕人一般是从中原辗转迁徙而来,而主是福建原来的沿海渔民迁过来的,所以汕尾的语言当地叫学佬话,也称福佬话,就是福建佬的语言的意思,属闽南语系,与正统潮汕话(汕头潮州)有50%-70%的相似度。汕尾人如果刻意矫正发音习惯,待上几个月跟潮汕人可以做到%沟通无障碍。当然这部分迁入的福佬人群中,也有部分是与潮汕人同源的。 而渔民的主要生存手段是出海捕鱼,所以这个汕尾地方将对妈祖的崇拜置于一个非常崇高的位置,而渔民与自然搏斗求生存的这个过程,练就了较后来才学会捕鱼的潮汕人更为强悍的性格。 也留下了“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的说法,这句话让很 多外地人认为汕尾人非常凶狠恶霸,甚至部分潮汕人,一提起汕尾人,不自觉面露惊惧:汕尾人太凶!要说起汕尾是不是属于潮汕的话题,潮汕人纷纷表示,这凶悍程度,有违潮汕地区诗礼传家的良好传统,跟我们明显不属同一文化区域,我们不约! 然而,这个故事的版本其实是这样的:明朝嘉靖年间,海盗横行,倭寇肆虐,但海陆丰人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击退了海盗征服了倭寇,获得皇帝赞誉为“有如春雷贯耳,海丰也”,自此一战,海陆丰“如一声春雷,一响天下知”,渐渐演化成了“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 所以这句话的原意是褒义的!赞美的!夸奖的!是说汕尾人的英勇神气。 从地理位置上说,传统的潮汕概念包含潮州,汕头,饶 平(部分)及揭阳(部分)。而汕尾地区之前长期属惠州府管辖,受客家文化影响较大。汕尾成为地级市后,辖区内的城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等主要地区中,陆丰接近惠来和普宁,是语言风俗更接近潮汕的地区;陆河县,接近河源,主要是客家文化;海丰,主要是闽南文化;城区则主要受广府文化影响。 从饮食方面说,汕尾地区的特色小吃就体现了多文化的影响,与潮汕相同的小吃很多,也做肠粉,牛肉丸,鱼丸等。但也有其他不一样的比如菜茶,油茶(客家特色)。城区也有早茶传统(广府)。信仰方面,汕尾人主要尊奉(南海)观音和妈祖,算东南沿海文化的尾巴。汕尾依旧拥有与潮汕相同的游神、唱大戏的民间习俗,但由于地理和人的因素演变出的形式不尽相同。 因此,汕尾其实是广府,闽南和客家文化的交汇处,但不像惠州那样融合的比较成功,三种文化在汕尾还保留了相对的独立性,从历史、人口、文化上说,潮汕文化只是其文化构成的来源之一,所以在前文中关于狭义潮汕和广义潮汕的定义确实有其道理。 这么说来,广义广府文化和广义客家文化其实也可以把汕尾算在里面。 谁说汕尾人身体凶悍,头脑简单的?看这左右逢源! 所以说整个汕尾都属于潮汕文化区显然是有失偏驳的,客家人和广府人应该会对此表示赞同,但是汕尾的部分地区确实与潮汕文化是一致的,说是潮汕文化,也无不妥。 更重要的是,在汕头刚刚成为经济特区的时候,海陆丰完全不顾其中还隔了个揭阳的事实,抛弃了汕美这个更美的名字,称自己为汕尾,从名分上看着跟汕头更加亲切。然而汕头人的不给力,反而是南边的深圳发展起来了,汕尾人尤其是广府人和客家人一看,我们干嘛跟潮汕人搅和在一起?我们要向坚决向广府靠拢! 于是,关于汕尾是不是潮汕的问题就更复杂了。 然而,尽管很多汕尾人对是不是属于潮汕问题持动摇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汕尾人对潮汕有极高的亲和力,内心很暧昧,哈哈! 一声胶己人,就可以完全消除了这隐约的隔阂! 语言风俗上,越接近粤东,相似度越高,其中仅有的细微区别可体现在以村为单位的区域上,比如在一些词的发音,比如猪,你,这些词。 潮汕与汕尾,就其中传承相似的闽南文化而言,更像表亲,而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只是因为南迁的中原人在闽南与当地人融合后的再次南迁,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其在生活风俗语言文化上产生了相似性,但其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上说,潮汕文化源自河洛,而汕尾,源自闽南。 第三章潮汕文化特点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从地域上看,三面环山,一面靠海,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 潮汕文化,也称潮州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汉文化的子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在历代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汉文化。潮汕文化是潮汕人(潮汕民系)创造的文化,特征是以海洋文化为主。按照韩山师范学院谢荣老师的研究,概括说来,潮汕文化是在古闽越文化基础上,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俚僚畲疍等族的文化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有: 一、更替式辐射文化 每一种文化区都有一个范围较小,性质一致的内层核心区。核心区文化向外层四周辐射,结果就形成了文化区。因此,从原则上说,文化是一个“同心圆”构造。 秦汉时,潮汕文化的内核是揭阳,因其地是潮汕最早文化源,又是当时粤东县治所在,属水陆交通要塞。据《揭阳县志》记载,“南溪(即榕江)源经其下”、“诚通邑之险峻也”。那时,潮汕还是渔耕文化,所谓“耕三渔七”。 而晋后,大批汉人入潮,郡治东迁,潮州崛起,带动了一大批新的港埠,如大埔的石上埠(晋唐)、澄海的凤岭港(五代至宋)、辟望港(南宋)、樟林港(明清)、饶平的拓林港(明)、潮阳的后溪港(唐)、关埠(宋)、海门(明)、贵屿港(明),此外,尚有鸥汀、达嚎、神泉、靖海、南澳等港。这些港埠包括揭阳都成了潮州的外缘。 在这漫长的时间内,由于潮汕平原的形成和开发,这些港埠的更迭出现,潮汕已由较落后的封闭性渔耕文化转化为先进的半开放农耕文化。这时候的潮汕就不仅是“稻得再熟,蚕亦五收”,而且有“舟揖之便”“鱼盐之利”,“番舶往来,商使交属”,已成了物阜民康,南洋通汇之地。到了近代,由于对外贸易的加强、域外文化的影响,潮汕文化的内核区由潮州转到了汕头市。 据《潮州志》所载,汕头十八世纪初,已是“舟车云集,商旅辐楱,内则惠梅二州、赣南七县、闽南八县资为挹注,外则握南洋贸易之枢纽。” 这时候,潮汕文化的特点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促成了开放性农商型文化的发展,在现代,这个特点更加明显。 潮汕文化这种单内核更替式辐时结构,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其一,辐射力集中,便于对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域外文化的利用。例如可以利用内核区先进的工业体系集中向外缘辐射,使农商文化逐步向工业性商业文化发展。像潮汕这样的区域,范围狭小,资金薄弱,大量资源尚未开发,是不宜于搞多内核的。 其二,外缘广阔,种类齐备,汕头文化区既有沿海的海洋性文化圈,平原大陆性文化圈,也有丘陵性的内陆文化圈,各有其特点和作用,可以合理地加以调配和综合利用,以内核带动外缘一起发展。 二、传统性文化 潮汕文化于近代由于自身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催发已产 生了深刻的型变,但其基础仍然是传统性的。这种传统性文化的存留多是内隐的,潜移默化的,有些方面(如风俗、意念等)表现较明显;有些方面(如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等)虽看不出,但也有影响,主要有: (一)儒道释几乎同时传人潮汕,但潮汕人向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许多人并不懂得儒家和四书五经,但世代相传影响却是很深很广的。正如有学者指出:潮汕人“封建宗法观念和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根深蒂固,比之中原诸地有过之无不及。凡事讲究‘正宗’,以‘遵古法制’为荣。”这于宋时,已有人意识到了,把潮汕誉为“邹鲁之滨”。 对于佛道,潮汕人是虽信又疑。过去,潮汕虽到处有善堂、庵寺,但加入的并不多,这些人实际也没有真正懂得佛经和道咒,只不过是把它们也当神鬼一样看待,到底还是纳入了如董仲舒所说的“圣人知天命鬼神”的儒学上来。 (二)从心意风俗文化来说,潮汕人的信仰和禁忌,几乎和中原汉人一样。其主旨是崇尚忠义,爱国利人,所以崇祀的偶像如安济王、关爷、双忠公、天后娘娘,风雨圣者以及文天祥、陈元光、韩文公、安定枚等,虽多为外地人,也都崇祀之,遂成风俗,千百年如是。至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则多为了履行孝道、保护社族;不祠不拜则是大逆不道,为世俗所不容,这也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为此,潮汕人多有较为强烈的乡土感情、宗法观念,不论到什么地方,只要是说潮汕话,便可三五成群,结朋友,认宗亲,这就是所谓潮汕人的凝聚力之所在。 (三)从交际文化来说,潮汕人交朋取友,待人接物,比较讲究传统的义利观,基本是遵行重义轻利,或者义利结合,以义护利,如是见利忘义便会遭到社会鄙弃。潮汕各地,尤其是渔民区都建有关爷,就是对这种风俗的崇信。在潮汕,传统文化是根深蒂固的,在其他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三、开放性的型变文化 潮汕文化属海洋性文化,海洋性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多变性、流动性和开放性。潮汕地区居山面海,水网交错,早于闽越文化时代就已是一个开放性区域,据史记载,闽越人多是“山行水处”,早就来往于台湾和南洋群岛一带。不过这只是一种自然性行为,和后代所谓开放不尽相同,但也说明,潮汕文化的开放性是有其历史基础的。以后,随着汉人的入主和农商文化的发展,潮汕文化的开放性内涵才有了质的变化,其特点才较明显地表现出来。 (一)贸易往来 这是实现物质交换,促进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潮汕的对外贸易可以追溯到汉初,不止一处发现有汉武帝时的五株钱和一些中原汉代铁器(那时潮汕尚未有炼铁业)。历史上越人是很会做生意的。越国的范鑫引退后便经常到齐国贩卖珠宝,被称为陶朱公。当然潮汕真正对外贸易还是唐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最为旺盛。这一方面是沿海出现了一批港埠,使乡镇经济得到发展,另方面也促进了农产的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业带上了商品化色彩,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迁徙 潮汕地区由于人多地少,向来出外谋生的人很多。粗略地说,三个潮汕人就有一个侨居海外。因此,潮汕的经济与潮侨的事业,侨居国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过去,潮汕人就有不少是靠外汇过活。 (三)群体意识和风俗的趋同 由于开放,人来人往,潮汕与南洋各部分地区在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上正在趋同。 (四)不断吸收域外文化 这主要是在多次的北方大规模人口迁入中,潮汕吸收了 大量的中原文化,参见前文叙述。 开放性的文化必定是型变文化,潮汕文化是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的,其中较重要的变化有如下几方面: (一)结构形态的型变 潮汕原为闽文化的外缘,多受福州文化区的辐射。但自泉州和广州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始发港之后,潮汕便处于闽南文化和岭南文化双重辐射圈内。到汕头兴起之后,潮汕才较直接为广州文化区所控制,到现代,潮汕文化又同时也受深圳、香港文化的辐射。结构形态的变换,正是潮汕文化发生型变的要重条件。 (二)经济形态的型变。 现在潮汕的农商文化是从渔猎文化和农耕文化发展而来的。它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单一性和封闭性,而把潮汕文化推到了多元化和开放性轨道上来。这是一次转折性的变化。 (三)意念形态的型变。 这主要表现在新旧两种意念的并存或融合。新旧两种意念的并存使潮汕文化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复杂情况。如做生意,潮汕就有不少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可他们总认为“做生意人三世无入忠臣庙”。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意识“重农抑商”的反映。又如,对于旧的风俗和礼教,潮汕多数人是明知其弊的,但因风俗使然也不得不入乡随俗、固守遵行。 新的思想的融合,总是使一些落后的习俗被淡化或消亡,一些新的风象得到弘扬。如时年八节的纪念,人生成长关节(如食丁酒、出花园、拜孔子、生日等)以及婚葬仪礼等象征性活动就都有如是情况。 四、经验性文化。 潮汕人世代相传有一个普遍存在待点,就是精明机巧,重经验、善实践,但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恢宏气度以及理性思维。这就使潮汕文化带上了实用主义色彩的经验性。其主要表现是: (一)重经验轻理论 潮汕人向来不尚空谈,也不喜理论学习,生产和生活都靠实践经验作指导。所以潮汕出名的产品、艺术品虽多,经验也丰富,但由于不善从理论上提高,长期以来也得不到发展。 (二)好胜心较强 凡事都强调自己辛苦摸索,评判是非也多拿自己的实践为据,不轻易接受别人经验,缺乏合作精神,因而活动圈子小,只得因循守旧。 (三)视野狭窄 潮汕人有埋头苦干、耐劳刻苦,精益求精、百折不回精神,但易满足于急功近利,精巧雅致的境界,缺乏大规摸干大事业的气量和能力。 (四)政商不足 重实惠,不热心政治生活,即使办大企业的人也缺乏“政治头脑”。 基于上述特点,在历史的发展中,潮汕文体现出很强的融化能力和扩散能力。 从融化能力来说,潮汕文化源于中原和江浙文化,但从中原文化一经传入,便会被潮汕文化所融化而创造出不逊于中原,甚至超过中原的奇迹。如制瓷,原是唐末从浙江龙泉引进的,但才到北宋,潮汕已出现了阶梯窑,青白瓷也与景德镇齐名。又如,潮州工夫茶,“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但潮汕所制作的工夫茶却举世闻名。再如,潮剧原是从南戏脱胎的,经数百年的改进和提高,现在潮剧已成为中国特有剧种,潮州音乐和潮州大锣鼓也颇负盛名。诸如此类,值得记之史籍的有很多。 从扩散能力来说,潮汕是水网交错,交通畅达,对外贸易频繁,华侨多,历史上,潮汕文化就是通过这些渠道而广为传播的。另外,潮汕文化是一种经验性农商之化,适应性强,可以随处落地生根,且没有像“四书五经”那样艰深的载体,易为一般人所接受,因此,它历来对国内外都有相当的影响而显现出一定历史地位。 从经济发展史来说,潮汕的农业向以园艺式耕作技术和高产闻名于世。宋明时期,潮汕农业就已相当发达。如南宋时,潮汕已是“殷给甲邻郡”、“风物冠南方”,潮汕的农耕文化在当时的南方有过一定影响。明清时,随着对外贸易的加强,大批农产品被加工出口,在历史上也起着一定积极作用。从手工业来说,潮汕著名的产业和行业就更多。如北宋时,潮州就已被誉为“南国瓷乡”。潮绣于明末清初已被列为四大名绣之一,潮式饮食风味更是饮誉海内外,其中潮州菜是全国八大名菜之一,潮州凉果是全国五大帮色之一。其他如制糖、制盐、造船,炼锡、打银饰等都曾有过繁盛阶段。 从对外关系史上说,潮汕对外贸易和潮汕人海外创业活功对东南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过影响。现在东南亚不少国家的文化皆有潮汕文化的构成成分和渗透历史。如《潮人在泰国之建树》中指出:“当泰国内地多数府治,尚属闭塞荒芜对期,潮州人即不避艰辛,披荆斩辣,前往开发,垦辟农田,经营商业,由荒无人烟山区,逐步开辟成现代化城市集镇。今日泰国内地各府,交通发达,经济繁荣。实为潮人开发之功。” 在政治斗争史上,潮汕历代发生的政治事件有很多都是全国性的政治斗争或其延续,其历史地位是不能抹杀的。如宋末君臣败走潮汕抗元直至宋室灭亡,与全国抗元斗争相呼应的陈吊眼起义持续了百年,戚继光曾于潮汕沿海抗倭,郑成功抗清、刘进忠抗清、张琏抗明、石达开部在三河坝与左宗棠的战役、黄冈丁未起义、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八一南昌起义后革命军进驻潮汕,都在潮汕留下了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足迹。 潮汕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带有中原文化的某些特点,贯穿于潮人整个社会生活之中。相比于南方的粤文化、闽文化,潮汕文化的土著色彩偏淡,而保留了更多的汉文化。潮汕文化流播的地方很广,世界各地,几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传播。潮汕文化是潮人最重要的根,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枝叶庞杂,内容繁多,包含语言、文学、音乐、美术、民俗、饮食、宗教等等诸多方面,七弦只是一个有些好奇的旁观者,没有能力系统的介绍其全貌,因此就择其比较有意思的一些方面与诸君同享,有未尽之处,敬请海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fz/18767.html
- 上一篇文章: 知道自己是潮汕人,但你知道潮汕人是从哪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