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栏目编辑

王理兵

责任编辑

汪忆岚

曲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祖国各地都有外地人所不熟知的植根于当地、流行于当地民众的地方曲艺。这些曲艺戏种,虽然很少能够被拍成戏曲电影供观众欣赏,但在很多国产故事片中,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几部与地方曲艺相关的故事片,从这些地方曲艺中,我们能够一窥当地的历史渊源、社会风貌和当地人民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

-01-

《伞头和他的女人》()

导演:牛建荣

类型:剧情/爱情

主演:褚栓忠/丁柳元/彭婧

故事梗概:

聂得人和吕翠花是一对恋人,翠花的母亲看不上唱秧歌的聂得人,翠花被迫嫁人,得人也不得已取了别的姑娘,二人劳燕分飞。十年后,吕翠花离婚了,与得人两人旧情复发。得人的妻子张爱兰一气之下与得人离婚了。之后,得人取了翠花。

一次争执中,翠花不小心误杀了前夫,获刑二十年。善良的爱兰收养了翠花的儿子奔奔,把他养大成人。就在翠花刑满释放前,爱兰查出了绝症,二十年的点点滴滴,让聂得人懂得了爱兰的爱,但已为时已晚,爱兰在一个清晨撒手人寰……

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是黄河流域的晋西和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艺术,是中国北方众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种。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故称"伞头秧歌"。

伞头秧歌流行于山西省吕梁市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中阳、石楼,和陕西省榆林市的吴堡、绥德、佳县、榆林、米脂、子洲、青涧等十几个县、市,以及延安市。

伞头秧歌的唱词通称为秧歌。秧歌,又称"阳歌",在当地俗称“闹会子”、“闹红火”、“闹阳歌”。它既不同于一般四句体的民歌,又与戏剧性质的秧歌唱词有着本质的区别,是汉族民间口头文学中稀有的艺术品类,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泥土气息和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当地婚礼、开业庆典等大型活动,通常都会请伞头秧歌艺人前来助兴。年,伞头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伞头秧歌(《伞头和他的女人》剧照)

-02-

《老班主》()

导演:陈旺林

主演:牛犇/郭凯敏/陈旺林/汪崇勋

故事梗概:

上世纪八十年代,崇阳提琴戏世家传人丁百雄作为提琴戏的老班主,他的的一对儿子、一对孙女和大孙女婿全家都在戏班工作,提琴戏没落后,全家的生计成了问题,戏班勉强支撑着。

小孙女夏莲心高气傲,参加歌唱比赛获奖后,离开了家乡和戏班,到城里去发展。大孙女春燕在一次演出中晕倒,被查出有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全家人谁的骨髓都无法与春燕配对成功,只有非亲非故、厨子陈富贵的女儿小凤与春燕配对成功了。大家这才知道,小凤是百雄小儿子世明与陈富贵的哑巴妹妹的私生女。

小凤认祖归宗,春燕把一身本领教给小风。多年后,提琴戏后继有人,丁百雄老人则在一次演出中,坐在观众席上,安详地去世了。

提琴戏

提琴戏,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湖南花鼓戏声腔体系。流行语于湖北省通城、崇阳两县。提琴戏源于湖南临湘花鼓戏(今属岳阳花鼓戏),是以岳阳花鼓戏"琴腔"为主旋律,兼融湖南(长沙)花鼓戏部分腔调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阳本地山歌、夜歌、民间道教音乐等。

曲调有正调、哀调、梦调、西湖调、阴调、一字调、反十字调(打采调)等及各种花腔小调。其曲调优美,旋律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年,提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阳提琴戏(《老班主》剧照)

-03-

《碧海琴心》()

导演:鲍永红主演:赵纯/张宇/耿一智/郝婷婷

故事梗概:

广东汕尾霞仔村青年何广元与上洋村的女仔韩依云相恋,但两村百年来的世仇让这对恋人的未来变得十分渺茫。广元托人帮依云找到了一个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工作。依云因为会唱传统的渔歌,饭店经理让依云在餐厅给客人们唱歌助兴。

上洋村的吴勇与依云定了娃娃亲,当得知依云在饭店给客人唱歌,大怒,闹到了霞仔村祠堂。族老听说广元与上洋村的女仔相恋,怒不可遏,当着全族人面打了广元。依云的父母坚决反对依云嫁给广元,依云心灰意冷,离开了家乡去了广州。

在海上,吴勇的船突然着火,广元不顾个人安危,伸手相助,二人终于一笑泯恩仇。浅海的海货越来越少,村民们的收入大幅减少,广元和吴勇商量,计划让两村联合购买大船到深海捕鱼。

二人苦口婆心,说动了两村的族老和相亲,让恩怨化解,两村人共同致富。一年后的开渔节渔歌大赛上,依云回到了家乡,与广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吴勇也勇敢地向霞仔村的阿珠表明了爱意……

汕尾渔歌

汕尾渔歌是广东汕尾各地沿海的汉族民歌,主要流传在瓯船渔民中传唱,"词、韵、旋律、村字、主干音、落尾音具有固有的特点。

渔歌具有非常浓郁的海洋气息,著名歌曲《军港之夜》《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其中的开头旋律是来自渔歌的,渔歌内容有男女情歌,有反封建的控诉,有抒发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有对新生活的由衷赞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沿海汉族劳动人民生活运用海陆丰方言歌词,以对歌的形式,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年11月,“汕尾渔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汕尾渔歌(此照片来源于网络)

-04-

《千里走单骑》()

导演:张艺谋

主演:高仓健/中井贵一/蒋雯/寺岛忍/中本贤

故事梗概:

两对父子,隔膜与疏离,沟通与理解,都在他们人生中上演着。儿子健一病危,却因与父子关系恶劣而拒绝与父亲最后的沟通。

父亲高田却为了完成儿子的意愿,从日本赶往云南拍摄民间曲艺家李加民唱的面具戏《千里走单骑》。千里迢迢终于赶到云南,高田艰难与当地居民沟通,得知李加民犯事入了狱。原来李加民也有着与他儿子的一段心酸往事,并因此被判了罪。

高田千辛万苦找到狱中的李加民,请求他唱戏。怎料李加民听完高田与儿子的故事后,也想到了被自己抛弃的私生子,戏唱到一半,便泣不成声。

高田决定回去找他的儿子前来探狱,路上二人相互谈心照顾,感情甚笃,然而儿子与李加民之间的感情冰层,却怎么也打不破。而正当李加民再次演唱的时候,高田接到电话,儿子已经含笑而死,并原谅了自己。

安顺地戏

《千里走单骑》讲述的是云南的故事,但剧中的所谓“云南面具戏”,实际为流行于贵州安顺地区的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因演出不用戏台和苗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为傩戏的一种,形成于明代初叶,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戏曲形式。

因屯堡人为军人后裔,故地戏只演“正史”,不演庞杂剧目;只有武戏,没有文戏。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演出单位,演员的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时间为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成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为了祈盼一年的辛劳获得丰收,为了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以大姓为主体的农民戏班在寨中空地围场跳起了地戏。全村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围场观看。娱神与娱人相得益彰。

地戏的表演形式比较古朴。演员头顶面具,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持刀、枪等兵器,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中相互唱、和、舞、打,场面热烈。

年,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顺地戏(《千里走单骑》剧照)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jj/20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