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丨汕尾海丰等地风俗小吃
快!等不及了,请往下看!! 1、擂茶 也叫咸茶,广东的汕尾市和揭西县以及桂、赣、湘西的部分地区,才有吃擂茶的习俗。吃擂茶时,先将绿茶叶、熟花生米、芝麻一起放进擂钵(一种特制的内壁有牙纹的陶钵),用石榴木做的擂槌,来回搅拌捣碎成稀粉糊,放入少许的羌盐,然后将煮沸的开水冲入,即成擂茶。海丰县城以及沿海一带的乡镇,吃擂茶时,还加进加工好的芹菜、葱、蒜、虾米、鱿丝,味道极佳,刺激食欲。陆河、揭西一带的农村,却喜欢拌人炒米花,外佐以一碟酸浸蒜头或荞头,清脆爽口,别有风味。 2、菜茶 用猪骨熬的浓汤,而加在茶里的先是用多种蔬菜还有鱿鱼干、虾仁、虾干等东西炒汤料,加撒上炒米、花生,就成了一碗香香喷喷的菜茶了。 菜茶 3、菜稞 ?菜包粿,早已远近闻名。一年四季,无论春夏秋冬,每近中午时分,各类食店摊档,遍布街巷;各种风味小食,纷纷上市甜的、咸的、酸的、辣的,诸味俱全,引人垂涎;蒸的、炒的、煎的、炸的,香气扑鼻,催人食欲。 菜稞推荐:猪肠稞、重糕稞、菜头稞、薯粉稞、油炸稞、鼎溜稞、升煽稞、鸭蓝稞、铜盘卷、发稞、菜包稞、碗仔稞,还有各式各样的稞条汤,糯米丸、尖米丸等也很不错。 4、五果汤是民俗保健食物。以桂圆(龙眼)、白果(银杏)、莲子、薏米、百合为补中健脾食物,合煮成甜汤(也有换入柿饼、芡实者),入秋后多吃,称为五果汤。 五果汤 5、米花糕 ?米花糕味道香脆爽口、清甜无比,是陆河民间节日必不可少的风味小食,又叫米米呈,一般有米干米呈、小米米呈、普米米呈3种。 米干米呈:选用精白糯米,蒸熟后倒入竹制“大模”用湿布覆严实,3天后打开,手抹花生油一小把一小把地将成团的糯米饭擦散成粒,最后晒干制成的。小米米呈:俗称菽子,菽子成串(猫尾般状)收成后脱粒去壳,蒸熟晒干、碾白(过去用木碓石重白)。加工过程跟米干米呈一样。普米米呈:普通稻谷用水浸透放入大锅焖熟,晒干,脱壳,炒成胖米。加工程序与米干米呈一样。 6、猪油糖,海丰县土特产,流行在粤东潮汕地区的一种零食,是海丰人把猪油与面粉、食糖混合制成的糖果。 猪油糖来源:海丰县东方红副食品厂前身为海丰县副食品加工厂,其工人多来自解放前海城镇庆盛、本利、新成、德杏、庄利、顺昌、新兴等老饼铺,他们有着丰富的生产月饼的手艺和经验,每年,临近中秋节都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出于他们之手的中秋月饼,誉满海邑。只不过,过了中秋节,他们面对着一缸缸白花花的猪油感到物未能所用。 于是,他们在五十年代末,便萌发了就地取材、生产一种以猪油为原料糖果新品种的念头。他们认为,外地可以生产奶油糖,我们怎不能生产猪油糖?那时候,厂里掀起节约、革新活动,老工人提出了以猪油为原材料生产糖果新品种的思路得到厂领导和工人们的支持。根据老工人提供自家生产传统糖果的配方,厂组织了新产品试验,以猪油、面粉、食糖为原料的猪油糖经过上百次的试产成功了,后来经过无数次改进工艺、配方和包装,海丰猪油糖终于成型了。 猪油糖 7、虾姑 ?虾姑也叫琴虾。虾目蟹足,状如蜈蚣,触角两对,第一对较长,呈镰刀状,体苍灰色,尾节红色。春季是虾蛄的盛产期,这时的虾蛄,肥大鲜嫩,肉中含有一条蛋黄,称为“红心虾蛄”,最好吃。虾蛄具有壮阳补肾,活血生津等功能。汕尾人会把活虾蛄用盐腌一两天以后在吃,尤其喜欢用这种咸虾蛄来配番薯粥一起吃。 Tips:汕尾人吃虾姑,有句话叫“先按摩,后脱衣,双手要并举。”虾蛄拿起来后,先用手指周身揉捏,然后双手并用,按住两边,剥去硬壳,便可吃了。 8、海丰小吃小米:小米可以说是海丰最有名的小吃。 1、把番薯粉用开水冲开,和成面团一样的番薯粉团,然后就做饺子状的小米的皮2、把三层肉剁烂,加进盐、酱由、味精、铁脯粉等3、包小米(买的包成什么形状,你就包成什么形状)4、上锅蒸(蒸十分钟),开锅,在小米表面抹一层油水(冷开水加点花生油)。 小米 9、牛肉饼 ?选用新鲜的牛腿肉(注:必须新鲜且无注水的牛肉),加上适量的配料,经传统的手工制作而成。海丰牛肉饼不同于牛肉丸,不是圆的是扁扁的。海丰的牛肉饼吸引人的关键就在于它的汤,其诱惑人的全部功夫就在于它的一碗汤。牛肉饼汤,手打牛肉Q弹很香,汤里放胡椒面,具有驱寒去湿热的功效。 10、薄饼我们每到清明节必吃的东西!清明节前后才能买到。其它时节就基本找不到的。薄饼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甜的里面裹着糖苍、花生之类的东西吃起来很香。另一种是咸的里面可是裹很多东西常见的是豆芽、鱿鱼丝、猪肉等还有一些佐料。 下星期就清明节了,请大家注意出行噢,当然记得吃薄饼~ 薄饼 11、白食粿 ?相传南宋末年,朝廷倾危。为避元军铁蹄,宋廷移舟漂泊,由闽入粤,循潮入海丰甲子门,驻跸丽江浦。是时,部分随逃的百姓,带着一种叫“白食粿”的干粮作充饥之物。宋灭元兴,海陆丰部分姓氏后人不忘前朝,缅怀先祖,于除夕日用白食粿拜祖,年三十夜合家则“围炉”吃白食粿,后逐渐演化成俗。海丰县城的桥东吴姓、刘姓,和荣财利黄姓、赤坑南涂余姓、可塘金竹围卓姓等都沿此古俗。另据说,海丰城东台冲村、上埔村黎姓、联安田心村马姓、梅陇墟等,除夕做“菜包粿”的习俗也由此演变而来。相传南宋末年,朝廷倾危。为避元军铁蹄,宋廷移舟漂泊,由闽入粤,循潮入海丰甲子门,驻跸丽江浦。是时,部分随逃的百姓,带着一种叫“白食粿”的干粮作充饥之物。宋灭元兴,海陆丰部分姓氏后人不忘前朝,缅怀先祖,于除夕日用白食粿拜祖,年三十夜合家则“围炉”吃白食粿,后逐渐演化成俗。海丰县城的桥东吴姓、刘姓,和荣财利黄姓、赤坑南涂余姓、可塘金竹围卓姓等都沿此古俗。另据说,海丰城东台冲村、上埔村黎姓、联安田心村马姓、梅陇墟等,除夕做“菜包粿”的习俗也由此演变而来。 12、层糕粿算是海丰非常有名的美食之一了,土生土长的海丰一定都吃过,层糕粿分为两种,俗称甜层糕粿,咸层糕粿。 “关于层糕粿的起源,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的鬼节。相传在古代,人们为了让自己的祖先吃饱,保佑的子孙后代,往往要准备一些祭品。农历七月正是夏收季节,许多家庭都有稻谷,于是他们就利用自家的劳动成果来表达对祖宗的孝敬,用稻谷辗成米,然后舂成米粉,用米粉搅泮为米浆水来蒸“层糕粿”,城里没有耕种的人家,就去市场买米来舂米粉,也蒸“层糕粿”祭祀祖先。“吃层糕粿”在以前是小孩子们盼望的事情,因为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好,由于七月半做节是没有统一的,有的是做十二的、有的做十三的、有的做十四的、有的做十五的。这样,先做节的就给那些后做节的送“层糕粿”,或者请亲戚去家里吃“层糕粿”,这个时候各家的客人会比较多,人们的嘴唇上比往常多了一些油光,用油光可鉴来形容也是不过分的。 层糕粿 13、印粿 ?公平印桃亦称印粿,分甜和咸两种品味。印桃约巴掌心大小,厚度有一厘米左右,形状似月饼。 咸印桃外皮由糯米做成,馅料为芝麻、花生等,做法是:糯米粉调成泥状,包上馅料,捏成包子状,用特制的印模子按压制成巴掌大小的饼子,蒸食便食用。甜印桃外皮则由糯米、红糖、艾绒(紫角薇)等做成。馅料为芝麻、葱花、芋泥等。有艾泥的甜印粿是公平镇人家正宗的特色小吃,甜而不腻,嚼劲十足,回味无穷。 14、扁实就是人们所说的叫“云吞”或“馄饨”,皮薄馅多,海丰的云吞皮以鸡蛋及面粉制成,切成约8cm乘8cm的正方形。馅料则以肥、瘦猪肉、加入大地鱼碎、调味料混成。海丰云吞的包法一般讲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齐折合起来。大小则以能一口吞下一颗为标准。云吞多数是以开水灼熟,加入汤和香菜,味道清新,香滑无比。 扁实 15、冬至饺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今天则被称为“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冬节鸽,不是鸟,又叫菜包粿、冬节粿,是流行于广东一带的特色小吃,是广东传统节日冬节(冬至)那天的餐桌主食,目前已经成为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日常食品海丰冬至鸽做法海丰冬至鸽做法。 16、九毛膏是汕尾海丰地区一款颇具地方特色的大众化小食,也称为“狗毛膏”,制作九毛膏需用一种称为九毛膏草的植物,而九毛膏草是在马宫鸡笼山海边的岩石上生有九毛膏原草,原草就长在岩石上,一小绰一小绰的,短短细细的,要用钢汤勺才能把它从岩石上面刮下来。村民要刮一水桶原草才能加工成半斤狗毛膏草。原草刚刚刮下来时颜色时暗红黑的,杂物很多,要经过多次漂洗和晒干后才会干净。狗毛膏具有清热解毒、退肠火的功效,且价钱低廉。 还有一种”海丰话所说的草膏,在客家话叫作仙草粄,福建叫作仙草冻、烧仙果冻,港澳台和深圳一些地区叫作黑凉粉,因为我们所说的草膏草,学名叫做仙人草、仙草、凉粉草。所以九毛膏和草膏这种小食十分惹人喜爱,每当人们经过九毛膏的小摊时,都喜欢停下来,站在路旁吃一碗,有时候也和西米露一些混合在一起。 九毛膏、草膏 为了这般吃货,风小编只能帮到这啦! #我去吃了# ▼ ▲向上滑动 扫房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xw/14272.html
- 上一篇文章: 汕尾时代网荣誉站长吕子枫
- 下一篇文章: 汕尾地区节庆习俗系列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