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访陆河县河田镇上径村,一条平坦的沥青路直通村里,不时有小车经过,开进农家庭院;田园里绿油油的庄稼生机勃勃;农家新建的几幢楼房点缀其中,映衬着青山绿水,亮人眼目;标准化的篮球场配上照明灯,旁边还添置了椅子,丰富了村民文体生活……在该村,处处都能感受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注入的生机活力。

上径村地处县城郊区,几年前脱贫后,发生了喜人变化,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村民安居乐业,处处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

住上小洋房的脱贫户笑逐颜开。

邱大哥:结束13年租房生活

原来,40岁的邱大哥靠做散工及制作竹架维持生计,但销路只限于村里,收入不高。其妻偶尔也帮人清洗房子,补贴家用。他们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能租房子住,一租就是13年。

该村党支部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将邱大哥住房问题纳入“问题清单”,决定授人以鱼之前先授人以渔,解决其经济问题。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认为当下修建房子的多,要用到竹架进行刷墙或运送泥浆之类的作业自然也多,邱大哥从事的竹架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于是鼓励他将这一行做大。邱大哥备受鼓舞,与亲戚商量后,由其亲戚出资创业。邱大哥非常勤快,生意越做越好,很快将业务拓展到外地,经济收入明显比以前增加。邱大哥的母亲也利用闲余时间采摘艾草、仙人草、五指毛桃、白面风等草药到市场售卖,既可以活动筋骨,又能增加收入,一举两得。紧接着,该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牵桥搭线,为他申请了4万元危房改造资金,加上竹架生意赚来的积蓄,邱大哥红红火火地建起了小洋房,如今已住了两年。

党建引领,必须要有“领头羊”坚持带好路。该村党员干部经常到邱大哥家里嘘寒问暖,了解情况,进行“现场办公”,逐一为邱大哥解决生活难题,并鼓励邱大哥要有干事创业的信心。在党员干部的鼓励下,邱大哥一家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大人努力工作,孩子认真学习。如今,邱大哥一家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三层洋房美观大方,门口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里面装潢精美,65寸大彩电、三层大冰箱……电器应有尽有。

邱大哥的爱人卢女士笑呵呵地说:“现在每年有几万元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

村头公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彭阿姨:住上新房寓意新开始

原来,64岁的彭阿姨患上心梗,做完心脏支架靠吃药维持,家庭因病返贫。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儿子与儿媳离婚了,老人没有劳动力,儿子打工收入不高。一家人住在破房子里整日愁眉苦脸。

该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经过商讨后认为要“对症下药”,提高彭阿姨一家的“造血”能力,再修缮其房子。首先,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经常与彭阿姨一家促膝长谈,介绍扶贫好政策,鼓励他们对前景要有信心。“坚持走下去,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接着,鼓励彭阿姨一家创业,希望她们能打开思路,找一份前景较好的小生意做。彭阿姨一家受到启发,认为可以在村里开个小店。于是她们借用亲戚的店面开了家“乡村便利店”,没想到便利店生意还挺好。彭阿姨说,“儿子有两个小孩,不能出远门,所以只能选择就近开店经营,收入还不错。”彭阿姨的儿子还自己做起了空调维修、安装的生意。如今,彭阿姨家每年有5、6万元的收入。

党员干部还为彭阿姨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再加上她这开小店的积蓄,建了小洋房。彭阿姨开心地说,“现在生活无忧,都住上了新房,住上了新房寓意着有一个好的开始。非常感谢党‘春风送暖’!”

文化广场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彭大哥:住新房不再是梦

原来,36岁的彭大哥开早餐店做肠粉,经营不善,经济收入下滑,加上其父母身体不好,吃药费用增加,彭大哥一个人要养一大家子,生活压力倍增。

该村党支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情况后,认为彭大哥应该另谋出路。党员干部为他讲了很多励志的红色故事,鼓励他从红色故事中汲取正能量,扩展思路,大胆创业。在村干部的支持下,他壮着胆子申请贷款7万多元买了一辆汽车跑滴滴,收入比之前做肠粉高了很多。同时,他还养了几头母猪,边养边学习养殖知识,勤奋好学的他学到了一套“养殖致富经”。此外,他还利用闲暇时间种了点菜,供自己家里吃。“不用掏钱买,都是绿色蔬菜!”他笑着告诉记者。

该村党员干部还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4万元,再加上他自己赚的钱,建了一座平方米三房两厅的房子。在党员干部的鼓励下,他坚定信心,积极向上,生活质量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彭大哥笑道:“现在住上新楼不是梦了!”

在采访的最后,彭大哥微笑着说:“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生活质量高、幸福感增强了!”

汕尾日报记者彭伟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xw/2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