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访谈深官杨绪松汕尾上任这半年
汕尾市长杨绪松接受深政观察采访。 掐指一算,“深官”杨绪松到汕尾上任已经半年。从经济最发达的深圳特区突然转到广东欠发达老区任职,给了这位“深官”怎样的历练?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出席大会的杨绪松接受了小政的专访,坦陈从深圳到汕尾履职心路历程。 去年7月27日、8月4日,深政观察的头条标题分别是这样的:《深圳“局座”调整第二波,有的人位子还没“坐热”又要被调走了……》、《同一天,深圳两位市委办公厅前副主任,一个向东,一个向西……》。没错,这里“有的人”就是杨绪松;“一个向东”是指杨绪松东进汕尾,担任汕尾市委副书记,并被提名为汕尾市市长候选人。 杨绪松东进汕尾市任职,小政当时觉得有点突然,因为去年6月,在深圳市级领导班子换届中,时任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的杨绪松刚刚当选为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7月底,省委组织部干部考察预告即显示,杨绪松将交流到省内担任地级市市长。8月3日,汕尾市委召开领导干部大会,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毅受省委委派在会上宣布,杨绪松任汕尾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同意提名其为汕尾市市长候选人,杨绪松正式到汕尾走马上任。9月底,杨绪松当选为汕尾市长,成为又一个从深圳走出去的地级市市长。 ★谈领导角色突然转换 从深圳特区到欠发达老区任职: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 小政 去年8月,从经济最发达的深圳特区突然转到广东欠发达老区任职,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了你一种怎样的历练? 说心里话,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还会到深圳以外的地方任职。到汕尾工作对我确实是个很大的挑战。能够得到组织的信任,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到汕尾上任时,自己面临着两大转变:一是要实现从发达地区工作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转变,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二是要实现从书记到市长的转变,要转换角色定位。可以说,这半年我就是在努力适应这两大转变,半年下来,情况还不错。我觉得首先我的心态特别好,现在由于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选派干部主导开发,加上全面对口帮扶的原因,在汕尾工作的深圳干部多达人,组织上派我到汕尾工作,无非是多增加了一个人。省委决定从深圳选派一位干部到汕尾当市长,加速推进深圳全面对口帮扶工作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这可能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而且我对汕尾并不陌生,此前,坪山新区就承担着对口帮扶汕尾陆丰两个村和陆河产业园的任务,我多次到过汕尾,所以说,到这里来工作,我觉得是我的幸运。 杨绪松 上任前曾被朋友打“预防针”说“汕尾穷,民风又不好,工作难搞”,其实深圳人到汕尾工作有先天优势 小政 坊间有一种声音叫“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意指汕尾这个地方民风比较彪悍,你上任之前有过担心吗? 在来汕尾任职之前,有些朋友给我打“预防针”,说汕尾穷,民风又不好,工作难搞。其实,到汕尾工作后并没有大家想像中的那么难。汕尾人对深圳和深圳干部的认可度很高,几乎每一个汕尾的家庭都或多或少与深圳有联系,汕尾也把向西融珠发展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所以我到这里工作有先天的优势。到汕尾工作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与我在深圳工作时相比,比如说查违、征地拆迁、化解矛盾纠纷、推进一些遗留问题的解决等等,甚至更容易一些。海陆丰的文化因为最早是出海打渔的关系,确实有耿直、血性的一面,所谓“天上雷公”,它是很褒义的,指的就是公平处事,正直为人。现在,正直、勤劳、智慧、纯朴仍然是海陆丰文化的传统和主流。海陆丰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民风很糟,要糟也是个别地方和个别人,而个别地方和个别人在哪儿都有。石奇珠书记也是先于我一个月从广州到汕尾工作,石书记和我到任后,我们都感觉到汕尾过去是出了一些事,损害了形象,但是也有被妖魔化的情况。深圳原常务副市长吕锐锋现在担任深圳市扶贫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他经常来汕尾,对汕尾的民风和文化了解很深,他说应该是“天上雷公,汕尾处处有雷锋”。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文明城市创建的一句口号,也成为汕尾正面形象的一句诠释。关于穷的问题,这是一个劣势,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优势,正因为落后,所以现在汕尾的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变、企盼发展的愿望空前强烈,这是我们干事创业、推进工作的强大民意基础和宝贵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了这个优势,汕尾就有希望,汕尾就不会一直落后。 杨绪松 小政 作为从深圳走出去的又一个地级市市长,你身上的“深圳标签”给了你怎样的帮助? 我在深圳工作了25年,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历程,先发的深圳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教训得失,我都有比较深的认识和体会,对于后发的汕尾来说都是一笔宝贵财富,我在深圳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可以让我更好地服务汕尾,和这里的干部群众一起改变汕尾的落后面貌。 省委省政府和胡春华书记、朱小丹省长对汕尾非常重视。胡春华书记在我们到任后的半年里就3次到汕尾,对汕尾真正是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对汕尾的情况了如指掌,对汕尾取得的进步如数家珍,对汕尾加快发展心急如焚,对汕尾发展的路径清晰明了。他明确提出,汕尾要心无旁骛向西发展,主动全面融入珠三角。为此,省委省政府确定由深圳全面对口帮扶汕尾,深圳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主动提出实施东进发展战略,打造深莞惠+汕尾河源“3+2”经济圈,建立“一主多副”的区域城市发展格局。我作为从深圳来的干部,在汕尾向西融珠发展中,在依托深圳和珠三角发展中应该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杨绪松 在汕尾工作考虑最多压力最大的是:几年后,我们能真正带来什么、留下什么 小政 在汕尾工作半年,你考虑最多压力最大的是什么? 美丽而神奇的海陆丰大地,书写过彪炳史册的红色诗篇,创造过震古烁今的辉煌业绩,造就了一大批英才志士。建市28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汕尾市历届领导班子弘扬敢为人先的彭湃精神,励精图志,奋力前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现在大家对石书记和我到汕尾工作寄予很高的期望,给予热情的鼓励,市长选举时给了我满票,但我想得比较多的却是我们能够向汕尾的父老乡亲最终交出怎样的答卷。这半年,我们大刀阔斧地推进工作,暖企行动、市容环境整治、禁毒禁枪、维护社会稳定、招商引资、征地拆迁、查违拆违、打通道路、片区开发、整顿政务、促进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发展,千方百计解决项目、资金、土地、人才等瓶颈制约,应该说取得了一些成绩,干部群众看到了干事创业的决心和希望,都非常拥护和支持,全市的氛围起来了。但我们头脑很清醒,所有这些都还是初步的,几年后,我们能真正带来什么、留下什么这才是关键,也是压力之所在。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恪尽职守,既要有解放思想,激情燃烧,争分夺秒的锐气,又要有卧薪尝胆,艰苦创业,持之以恒的韧劲,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坚持以交通、产业园区、城市扩容提质“三大抓手”促发展,坚持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发展,坚持守住生态底线发展,坚决避免饥不择食、急功近利,对子孙后代负责。 其实,社会治安搞好一点,干部作风搞好一点,城乡卫生环境搞好一点,修几条路,引进一些企业,这些都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要持之以恒,几年以后,我们要看汕尾整个发展的蛋糕做好做大没有。除了做大发展的蛋糕外,我们还要想想能为汕尾留下一些什么好的东西,比如说法治理念、规则意识,让大家都依法依规办事、工作和生活,和深圳相比,汕尾这方面是有欠缺的。又比如说,城市的规划建设如何以人为本,宜居宜业,避免走传统城市建设的老路,产生城市病。同时,如何制订好能带来这个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塑造城市文化、城市精神,这些是决定城市能走得多远的基础。这也是石奇珠书记和我考虑最多也是压力最大的问题。 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好一些事、有一些变化、留下一点东西,我一直这样勉励自己。 杨绪松 ★谈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汕尾向西融珠与深圳东进战略的最佳对接点,合作区将真正成为深圳的一块“飞地” 小政 你在本次省人代会上强调要打好深汕特别合作区这张牌,是基于怎样的现实考虑? 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汕尾新区是推动汕尾跨越式发展的两大引擎与战略平台。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创新发展已经给汕尾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继续打好合作区这张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特别作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事业的全面进步。 合作区与深圳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深圳正谋划将部分城市功能和部分产业生产环节加快向合作区疏解和转移,城际交通正在加快推进,由深圳盐田港集团主导建设的小漠国际物流港,将承接深圳的散杂货进出口,深圳燃气、水务正在加快参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深业集团正在推进大规模住宅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正有序推进,合作区完全采用深圳的政策、平台、管理标准和产业扶持政策,就连土地招拍挂都是在深圳的平台上进行,企业到合作区投资视同在深圳各区投资,享受相同的产业扶持政策。汕尾市委市政府正在谋划,让合作区真正成为深圳的一块飞地,将辖区内“四镇一场”的行政管理移交给合作区,建立一个利益共享的开发机制。汕尾市委市政府将举全市之力,协助配合深圳把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发建设好,推进深圳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一体化发展,使之成为区域合作创新、协调均衡发展的广东试验、广东样本。 合作区的发展必然会为汕尾的发展产生示范和带动作用,合作区面积平方公里,紧挨着的汕尾新区平方公里,二者加起来平方公里,汕尾15年后将崛起一个近两百万人口、比现在惠州和汕头中心城区还要大的城市,这将改变粤东的城市格局,因为汕尾的发展,珠三角东翼也将发生改变。 杨绪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ys/15576.html
- 上一篇文章: 汕尾中学flash轮滑社新生赛圆满落幕
- 下一篇文章: 全国31个省市区拟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