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点亮灯笼)

寻灯笼文化,觅中华之彩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起源于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活动记录

丨文丨化丨背丨景丨

历史底蕴丰厚陆丰市碣石镇的油纸灯笼,是当地许多人家、宗庙祠堂都悬挂门前的一对吉祥物,这里的灯笼文化已有近年的历史。传承手艺精巧笼锦青烛,翻身腾彩。油纸灯笼俨然是一门惊艳了时光的手艺,碣石油纸灯笼更是结合了绘画、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于一身,经过数代手艺人的沉淀与提炼,凝成了当世无双的经典。美好寓意的象征油纸灯笼不仅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期盼,更是民间传统手艺的坚守和传承的象征。为了更好地了解灯笼文化的传承情况以及探索灯笼文化的内涵,在汕尾市团委、指导老师邓毅青的共同指导下,分队长钟俊培带领着东莞理工学院汕尾分队,于8月2日下午来到陆丰市碣石镇十字街的油纸灯笼铺开展了本次调研活动。队长开动员会议

小雨纤纤风细细,队员们撑伞步行至十字街灯笼铺——手艺人周师傅的家。小巷街口,黛瓦青砖,斯是陋铺,却有历代手艺人坚守其中,故而韵也幽深。

横挂于灯笼铺前的一排油纸灯笼,风拂轻曳,流苏翩跹,摇晃着“阖家平安”的诚心祈福。

灯笼底下放置着老旧作业台,残缺桌角,烛迹红渍,却俨然呈现着一番匠艺的岁月沉淀,映照着灯笼手艺人的专注与辛勤。

灯笼铺门口

在队长开展动员会议强调了活动注意事项后,队员们便跟随着周师傅的脚步,有序地进入灯笼铺进行参观。甫一入屋,书墨飘香入鼻来,简屋四周均上挂下摆了灯笼成品。

在周师傅的带领下,队员们有幸参观了灯笼铺。在其讲解下,队员们也了解到了碣石油纸灯笼的相关文化。

灯笼铺一隅

1

关于碣石油纸灯笼

碣石油纸灯笼是一项古老且传统的手工艺术,也是当地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油纸灯笼的照明功能已被逐渐淡化,但其美好寓意、文化内涵依然淌于世人心间。

现今的碣石镇仍保留了许多关于灯笼的习俗。小楼人家、宗祠宫庙、商业店铺随处可见油纸灯笼的身影。

灯笼的样式繁多,常见的有桶型、圆形、柿饼型等等。不同造型、不同规格的灯笼应用的场合也有讲究,普通人家门口一般悬挂桶型的,庙宇、祠堂里面一般立圆形的。

家用桶型灯笼

在碣石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竹子编织的灯笼寓意“财丁兴旺”、“德泽绵长”,其美好寓意更是深受民众喜爱。

在许多人家的门前,人们都会悬挂油纸灯笼以祈求美满,寓意吉祥;逢年过节,倘若同拜祠堂的人家有弄璋弄瓦之喜的,就会点亮祠堂里的灯笼,寓意“添丁”。

灯笼的制作工艺极其繁琐。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其中包括编织、定型、糊纸、写绘等。写绘又分山水,花鸟,鱼虫,龙凤。每一道工序都体现了灯笼手艺人的独具匠心,更体现了那份坚守的可贵。

制作材料

从周师傅的话语可以得知,“写灯笼是制作一个油纸灯笼最主要的步骤”。

“写灯笼”是指为灯笼书写灯号。灯号的书写大有讲究。灯号需要手写,字体一般为楷体。

在碣石镇,家用灯笼的灯号一般为挂灯笼者的姓氏和姓氏的出源地。如蔡姓,灯号则是“蔡”和“济阳世泽”,周姓灯号则是“周”和“汝南世泽”。

这要求写灯笼者不仅要粗通文墨,略识书法,还要知晓各姓氏对应的灯号。

写灯笼

不同用途、场合的灯笼的灯号内容也有所不同。如婚嫁、乔迁新居时要用的灯笼,其上则书“姓氏”,并画“红双喜图”。寓意吉祥喜庆,以祈求美满幸福。

灯号为”红双喜“的灯笼

碣石油纸灯笼集美术、剪纸、纸扎、书法等多项传统艺术于一体,不仅要有美术的炫彩,还要有剪纸的细腻;不仅要有纸扎的朴素,也要有书法的儒雅。

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文化魅力在油纸灯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漆黑间星星点点,几处绮丽几处红,灯笼在时光的长河中又弄一曲夜间绚烂舞。

2

学习与熏陶

在队员们观赏了更多样式的油纸灯笼后,周师傅又拿出各具样式的油纸灯笼,形状大小不一,灯号、用途不同,寓意内涵也各分异同。

不同灯号、用途的灯笼

婚礼用的灯笼

队员们来到铺内的另一角,看到一位手艺人正在“写灯笼”。只见她一手把住灯笼基座,一手执笔,蘸上颜料,在灯笼纸身上描下朱红一笔,轻转基底,一笔一划随之跃于油纸之上,少许,楷体“温”字已赫然而显。

手艺人“写灯笼”

目视如此生动的造艺过程,队员们均跃跃欲试。在手艺人的指导下,队员们执笔体验了一番“写灯笼”,毫笔轻书,朱彩轻蘸,亲身而为,才真正是古韵生于心间,颇有感于传统文化的精髓。

”写灯笼“教学

云母灯笼薄蜡纸,火繖流苏直下垂。一匠一巧心,直至亲身而为,队员们才深有所感灯笼上彩,一笔一描均需力求笔画劲道,精修书法神韵。

上彩时手把笼基座,灯笼身量虽轻,但描字上彩需一定时长,如此下来,一双灯号修缮告罄,也免不了耗时一番。

体验“写灯笼”

3

走近手艺人

论材何所施,匠有千百谈。为深入调研碣石油纸灯笼的现状和传承,分队采访了手艺人周师傅。

言语交谈间,周师傅告知采访者其所承手艺源于祖辈,距今已有过百年的历史。生于斯长于斯,一番耳濡目染下来,周师傅俨然匠人巧心貌,胸是怀汩汩匠心,口不离百千匠艺。

采访记录

周师傅坦言,灯笼于己谓之“幸福”。在周师傅印象中,碣石人婚嫁、乔迁新居、逢年过节等喜事均喜挂新灯。

笼中赤焰燃,万姓玉烛清,红灯高悬,别是一隅好事成双,故言之“幸福”。这也俨然是油纸灯笼对万千碣石人的别具意义。

古法流,承也创其新。油纸灯笼的需求量其实并不少,但是愿意精修这门手艺的人却少之愈少。

故而大多数手艺人古中求新,为减繁琐,用机造替代手编去制成灯笼的编织骨架,这也使得油纸灯笼更进一步适应了“高速社会”的发展,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队员心得

------------------------------

张科植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了解到陆丰灯笼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本地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灯美人亦美。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家从陌生到相识,相处的非常融洽,让我爱上了我们的团队。

郭培信

郭维婷

这一番历练下来,我既加深了对家乡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也磨砺了自己在团队合作方面的各种能力。

以莞工学子的名义为家乡的文化宣传与发扬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我也感到非常荣幸!

林瑞敏

陈可茵

时光匆匆,实践活动带着成长的喜悦踏入尾声,活动点点滴滴累积下来是一笔让人终身受益的财富。无形里我们接受了风雨,也拥抱了彩虹。

(点击图片,放飞灯笼)丨写丨在丨最丨后丨

大红灯笼挂墙橼,映映华光绕绵缠。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有感于中华传统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队伍全员对油纸灯笼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刻。油纸灯笼作为一种传统手艺,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于此分队全员期望其能继续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彰显出自身的时代价值。

汕尾分队与周师傅合影

文字来源:海兮陆兮、百度百科

素材来源:汕尾分队

图文编辑:海兮陆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ys/17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