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愈 http://pf.39.net/bdfyy/

关键词:坐班制、走教、轮岗、寄宿制、家访、复式教育、流动机制、特色学校、校园文化

教育事业发展落后是汕尾最大的民生短板之一,透过下面这张图和数据从中就可以看出汕尾与广东其它地区在教育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广东高考高分生分布图

广东高考高分生名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汕尾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如此。因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社会和家庭都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在欠发达的汕尾地区,政府和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汕尾地区经济与教育的落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规范教育管理,提升教育质量,全市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我市教育事业基础差、底子薄,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在新形势下,我市教育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特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汕尾优质教育资源的版图

有言道“要致富先修路”,同理,对教育也是一样。在巩固“创强”“推现”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扩大城区办学规模,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学校,增加学位和床位供给,进一步扩大汕尾优质教育资源的版图。

通过硬件设施改造提升和“名校+”工程的实施,将极大提升汕尾基础教育的办学环境,进一步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提供坚强的硬件条件保障。

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为核心,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并充分发挥“种子学校”、“种子教师”作用,引领和带动区域内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教育信息化研讨、交流和帮扶活动,形成规模效应,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操作层面“扶强抑弱”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在校园环境、教育装备、教师素质、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优质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区,农村优质学校比较短缺,引发农村学生向城区优质学校流动,加剧了城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在城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距,造成校际之间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差异,大部分学生涌向教育教学质量好的优质学校,导致了“择校风”愈演愈烈,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质,同时也损害了其公益价值,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

为此,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全面改薄”工程,通过新建、改扩建学校,增加学校、学位,实现“扩量”。

二是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源变化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充分考虑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等因素,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确定学校办学规模,优先保障学校布局调整用地。新建居民小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学校布局和规模与学龄人口分布相适应。

三是加大对薄弱学校帮扶力度,推行“学校结对、师资互派、捆绑考核、资源共享”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实施农村新教师和城区骨干教师间进行为期一年的轮岗,不断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尤其是内涵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四是打破学校重点非重点之分,取缔权贵学校和贵族学校,在资源配置和教工待遇上一视同仁,优秀师资向基础条件差的学校流动不仅收入不降而且还应大幅提高。

五是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强化队伍建设,采取“内培、外引、新招”办法,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新进教师优先充实到农村薄弱学校,着力化解农村师资偏少问题。

3.加快整合“麻雀学校”

近几年,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较多,很多乡镇学校就学人数太少,就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特别是“麻雀”学校的存在,不仅大大浪费教育资源,而且大大制约着教育均衡发展,导致了择校现象的产生。

因此,加快整合“麻雀”学校,促教育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对教育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在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又要保证就近入学,还有保证科学合理布局。新建一批学校,不仅有效缓解了学位紧张问题,而且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4.严格执行教职工坐班制度

当前,我市教育系统教职工在思想作风、学风、教风、文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中的“庸懒散奢”问题日益突出,有些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开拓精神不足,职业素养较为低下,教书育人的观念淡薄。在对待学生工作时缺乏责任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上课来下课走,无法家访和了解学生,脱离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思想关心不足,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需要加以整顿。

为了规范我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杜绝“上课来,下课走”的“跑教”现象,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中小学教师的良好形象,改进教风学风,结合我市实际,在全市教育系统推行教职工坐班制度,实行8小时工作制,上下午各4小时,确保教师有充足的在校工作时间,无形中加大了对学生的监督,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此举有利于学生家长随时与任课教师交流、沟通,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校工作、掌握学生动态、帮助学生答疑解难,也便于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加强教研队伍的团队建设,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5.创建特色学校

特色和文化是学校软实力,加快特色发展是提升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也是普通学校、薄弱学校“弯道超越”最好选择。在抓实抓好“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研科研、素质教育”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积聚优势、放大亮点、提升品位,着力打造学校特色和文化,促进城乡学校软实力同步提升。

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社团活动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推行“每天下午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制度,增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校内涵。

6.构建教师良性流动的有效机制

在教师流动方面,我市教育系统的教师调动方式,主要还是以自发流动和招教考试为主,缺少一个统一的调动标准,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是铁打的营盘,学生是流水的兵,有的学校名师云集,有的学校“缺粮少弹”。即使在小范围内,优秀教师向城镇集中,偏远薄弱学校留不住教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还有些老师长时间呆在一个学校一个岗位上,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而感到麻木,也因此对工作失去了激情和动力,这非常不利于农村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师作为学校的软件资源,是影响教育质量的第一要素。因此,如何促进教师资源合理流动与均衡配置,以此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倒逼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教学能力,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差距,构建我市教育蓬勃发展的良性循环,应该成为今后政府值得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1)建立县域教师流动制度。

一是有利于县域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二是有利于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三是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同时,要统筹解决全县教师的医疗保障、住房、培训等待遇问题,降低教师流动风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促进教师在县域内合理流动。

(2)创新教师流动机制。

在教师自主流动的基础上,通过在一定区域内运用行政权力干预教师流动,达到教师资源配置均衡的目的。规定全市公立基础学校的教师平均每5年流动一次,既可以保证被援学校教育教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可以使流动教师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倦怠感。

在制定教师流动方案时,都要考虑到城乡间和不同地区间的交流以及教师构成的合理性等,使教师流动能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教师在质和量上的动态平衡。由于是统筹安排,容易保证流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流动教师优先流向结对学校,通过结对学校的相关配套措施,更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薄弱学校的作用,也有利于建立教师长期流动机制,使教师流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同时,还应建立针对新任教师的流动模式,以促进年青教师的专业成长。目前教师资源的总体配置是县区学校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优于薄弱学校。因此,应当制订措施鼓励和支持新教师到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任教。但新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期间,应该有机会到优质示范学校顶岗学习,以促进新任年青教师的快速成长。

(3)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流动的管理制度。

在教师定期流动工作中,因为人事关系的约束以及校际间人才保护壁垒等原因,教师流动存在不畅的问题,影响了县域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深化,要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建立长效、科学、合理的配置机制,首要任务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身份”归属问题,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变人才单位所有制为区域共享制,把教师由“单位人”变为“系统人”,为教师在区域内流动消除体制性障碍。

7.实施精细化管理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学校还取得了“神话”般的教育教学效果。实施精细化管理,能够有效整合现有管理资源,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准,激发广大教职工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要细化行政管理,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二要细化师资队伍管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和干部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长效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要细化德育工作,实行全员德育目标管理,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情操和日常行为习惯,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要细化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常规,规范办学行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五要细化后勤管理,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细化安全管理,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学校安全教育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校园平安和谐。

8.施行复式教育

复式教学已成为农村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施科学系统的复式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资源内提升教学质量:组织教师进行复试教学的专业培训,掌握模式;调研观摩复式教学示范课,丰富经验;请专家指导交流,完善复式教学实践。小规模学校资源有限,老师少学生多是普遍问题,学科开启困难,音体美等这类学科的开展效果尤其不好,而复式教学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垂直互动,动静搭配。同时安排两三个班同学一起上音、美、体,这就发挥了教师的特长。让两三个班的学生在一起画画、唱歌、做游戏,气氛也好,高年级同学起小老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9.建立走教制度

“走教”,即以教师行走到各校上课,以满足学生就近入学的要求。为了促进小规模学校均衡发展,建立走教制度,充分发掘教育潜能,确保我市各学校各课教学能正常开展,使学生尽可能享受同其他学校同等教育。以学区为单位,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由大学校、中心校安排专业课教师以“走教”方式到农村及其他师资紧缺的学校开展教学活动,走教活动的工作按正常上课一样考核,学校解决往返交通费和当天住宿安排。

10.建立教师家访月制度

根据本校实际建立了教师家访月制度,规定每年的5月份和10月份为教师家访月。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落实到各自的班级中,与班主任一起走访学生家庭,主动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纪律、思想品德等情况,让家长真正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通过家访不仅可以与家长互通信息、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沟通感情,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步调,共同教育好学生。

11.推进学校食堂建设

记得我读初中时,学校条件不好,不能寄宿又没有食堂,很多同学家住在农村,每天上学放学把大量时间都浪费在路上,有时遇到天气不好,迟到旷课是常有的事情。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大多数都没有设食堂,中午学生基本都回家就餐,把学习时间都浪费在走读的路上。因此建议大力推动“学生午餐工程”,力争有条件的学校新建食堂,以解决学生和老师午餐就餐问题。今后新建学校都必须配建食堂,没有规划食堂的学校要重新规划。对于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财政或将予以保障,学校应对这部分学生的午餐费用实行减免。

12.推广校车接送

目前我市虽有校车,但数量很少,使用范围很小,因此我建议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校车接送,从近年来国内外的发展实践看,校车推广是大势所趋。

一是校车相比其它上下学交通方式的安全系数更高。

二是校车集中接送孩子有利于提高车辆和道路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和缓解交通拥堵,还有利于减轻家长接送孩子的负担。

三是乘坐校车上下学,可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平等观念以及自立精神和社交能力,有助于社会和谐。

所以,校车推广既直接保障学生出行安全,也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推广普及、家长接送途中自身安全、学校周边交通安全、学生放学后治安安全、家长负担等系列社会问题。建议由政府牵头,财政拨款购车,成立“校车运营公司”,专门负责校车的运营和管理,更利于对校车的有效监管。

在资源上,居委会租用营运公司的车,主要用于接送居(村)民子女上下学,向学生收取一定金额的乘车费或由居委会负责相关费用。而学校租用营运公司的车(有校车资质)模式,主要是一些寄宿制学校租用营运公司的车用于周五、周日接送学生,由学校每车指派1—2名随车管理员负责接送管理,所需费用由学生家长均摊。允许校车营运公司利用节假日发展学生旅游业务,也可用于接送学生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实现道路资源、车辆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同时设立校车专项基金,补贴和支持校车发展,加大落实力度,建立保障体系。

13.推行全寄宿制公办初中

长期以来,我市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分散、教职员工水平参差,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是不争的现实。推行“半封闭式寄宿制”,正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寄宿制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一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对扩大汕尾地区义务教育规模,保证学龄儿童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半封闭式寄宿制学校则指学生周内(周一至周五)在学校,周末回家的一类学校。这样一来,一方面解决了放学后家长没时间陪伴照顾孩子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晚上的作业处理有老师的监督和帮助,会事半功倍,能够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同时对孩子生活自理,锻炼其独立能力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三得。

14.创建一流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对学生的品性的形成有着渗透性和持久性。学校应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把校园打造成精致典雅的生活学习场所,成为师生的乐园。

校园内每一棵奇树,每一株名花下面都竖有一块精致的标示牌,借标示牌说明花木的名称、由来和习性,让学生在观赏中学到知识。开展班树认领活动,每棵树上都贴有班级标签,并且有创意的班级宣言,彰显班级文化,散发浓浓的书香气息。学校的装饰石头上镌刻着许多令人分发和警醒的字,也是学校文化精神的精髓。学校走廊、墙壁都张贴着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格言名句。橱窗里展示学生、老师优秀书画作品、手工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地面上镌刻名人名言,让学生俯首感知名言的力量。文化栏着重展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彰显厚重的文化底蕴。

15.筹建引进高等院校

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可成就一座城市。对后发地区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人才瓶颈,依托和利用省里丰富的高校资源,强化校地合作办学,成为汕尾构建中高等多层次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议汕尾市与深圳大学共建两个校区,汕尾校区(深圳大学海洋学院)和海丰校区。海丰校区下设三个学院,分别命名为:彭湃农业科技学院、敬文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思聪音乐学院。学院秉承深圳大学“自立、自律、自强”的校训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运用汕尾地区文化资源,强调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思想政治优、专业水平高、人文基础厚、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好深圳大学汕尾校区,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对汕尾打造环珠三角经济带发展新引擎、粤东产业发展新高地,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实现“美丽汕尾、共同缔造”具有重要意义。

16.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

校服是校园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精神气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审美观念、礼仪观念的养成。校服是一个孩子美好的记忆,应该体现孩子的青春、靓丽、活力。

汕尾的校服一直受人诟病,一些中小学校片面强调规范统一,不重视校服舒适度与美感,往往订制结构松垮、样式丑陋的校服。面料以涤纶或者腈纶为主,不仅穿起来不舒服还不透气,而且在色彩搭配上,以蓝、白为主,显示不出孩子们的活力,还导致学生讨厌穿校服。

学校发的校服都是肥肥大大的运动服,穿起来都是‘千人一面’,没有一点个性,所以要把校服的设计理念和学校的文化结合起来,解决“千校一服”、“面口袋”问题,改进校服美感,帮助中小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深化质量管理,斩断“劣质校服”流入校园的通道,让“丑校服”、“毒校服”、“天价校服”、“问题校服”彻底根除。

校服改革首先要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重点破除限价及“地方保护”,规范校服市场,让校服产业更加市场化、公开化、透明化,将校服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家长,政府则做好组织、协调和监管工作。

1.[苏连晨]为汕尾市“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50条

2.回顾年海丰大饥荒的始末

3.《广东美食图鉴》——汕尾篇——睇图片都流口水!

4.新建亲水平台和慢行道,把龙津河打造成海丰版的“荔枝湾涌”

5.海丰的设计师——苏连晨

6.事实证明:汕尾不属于潮汕,有两个地方却例外...

7.三分钟知晓海丰69年历史

8.舍“海陆丰文化”而用“汕尾文化”是典型割舍历史的行为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

支持就赞赏,

有同感或持不同观点的朋友们,

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或补充!

阅读规则变了,不再按时间推送…

各位老板点下“赞”和“在看”

不然看不到小编了~

苏连晨

原创不易,来个赞赏鼓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ys/1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