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作者:石恩泽黎广

你见过凌晨3点的大海吗?

对汕尾的渔民来说,在漆黑的夜里穿梭于海上,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大多数鱼类不喜欢阳光照射,所以当地渔民的行程一般也从傍晚开始,下午4-5点钟出海,夜里3-4点钟将刚捕捞到的新鲜海产送至码头。

在8月16日南海开渔季过后,汕尾渔民又可以去更远的深海拉网捕鱼了。大海在休渔期间积蓄的勃勃生机,在这个秋季迸发,为汕尾市的渔产贸易链注入满满活力。

其中,汕尾的港口码头迎着秋风最先热闹起来。

凌晨的马宫港

马宫港是汕尾当地最热闹的渔港码头之一。

凌晨4点,在通往马宫码头的山路上,一切都还藏匿于沉寂的黑夜中。偶尔会出现一两辆开着车灯的电动三轮车,迎着海风,在山路上前行。

拐过几个山路小弯,灯火通明的码头映入眼帘。此刻岸边已经站满了等待船只归来采购商和负责运货的小弟。

等着采购新鲜渔获的老板往往背着手,向海远眺,脖子上挂着一个小手电筒,小弟们则在其身后或站或蹲。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石恩泽摄)

有船入港时,采购商便在岸边聚集起来,用潮汕话低声交流。不一会儿,船离岸更近了,这时老板们拿出手电筒照向海面,对正在进港的船只打信号。

当运货船靠岸后,老板们先熟练地爬上船,与站在船头的船员交谈并确认货物。与此同时,其他船员和运货小弟们则忙着在船和岸之间搭建简易的运货通道——一条仅能让一人通过的长木板。紧接着,一筐筐渔获开始通过木板向岸上快速传递,灰白色的水泥地上立刻摆满了装鱼用的塑料箱。

堆叠在岸上的鱼箱看似混乱,实则自成体系。为了不与其他靠港船只弄混,每条船的塑料箱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颜色,如白色、黄色、蓝色、绿色等,并且箱体侧面还会写上成记、顺记、财记等批发商的名字。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

当箱子装卸得差不多了,老板们纷纷下船,拿着手电筒仔细检验海鲜的品质。他们嘴里叼着手电筒,双手老到地翻弄着鱼肚子。由于新鲜,塑料箱内的鱼眼睛在手电筒照射下闪烁着特有的光芒。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

确认完货物后,小弟们合力将一箱箱渔获倒入带来的泡沫箱里,层层堆叠至手拉运货车上,朝着停在岸边稍远处的卡车停泊区前进。这些卡车的车牌显示,来这里进货的不仅有广东省内的车,还有福建等其他地方的车。

除了挂着手电筒的采购商,凌晨的码头还有另一批不可忽视的团体——海产代销人,他们一般与船只签了约,负责将剩余的海产品卖给菜市场老板或海鲜餐馆采购员。

代销人也很好分辨,他们往往随身携带一个黑色拉链布包,面前放着一杆称鱼用的大秤,并在秤的顶端放一台计算器、一个账本和一支笔。

(图片来源:时代周报记者黎广摄)

在渔港一切都很野生,就连交易也还用着记账和现金交易的方式。

虽然有不少代销人也顺应潮流,在秤上贴了一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anweizx.com/swbk/22235.html